百章舆情观察:车圈“黑潮”涌动,整治风暴来袭
287.48 KB
9 页
0 下载
91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百章舆情观察:车圈“黑潮”涌动,整治风
暴来袭
引言
在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的辉煌成就
背后,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阵痛。百章舆情
监测数据显示,近年来汽车行业网络负面信息同比增长显著,
其中恶意攻击、虚假测评等乱象占比甚高。正如专家所言,
“当流量成为竞速的赛道,当口水战取代技术对话,行业的
健康肌体便会被乱象侵蚀。” 这场由 “黑嘴”“水军”“虚
假宣传” 编织的网络乱象,已成为悬在行业高质量发展头
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9 月 10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
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
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
知》,以雷霆之势开启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本文将通过
梳理乱象特征、剖析典型案例、前瞻整治成效三个维度来粗
浅分析此次整治行动,为行业各方提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
舆情研判。
一、汽车行业网络乱象梳理
(一)非法牟利的“灰色产业链”,从 “人肉水军” 到
“AI 幽灵” 的异化演进
部分自媒体、网络大 V 凭借车圈话语权,以 “新闻监
督”“科普测评” 为幌子,构建起 “以商养测、以测养商”的灰色利益链。他们在新车发布、融资关键节点蓄意发布虚
假负面信息,通过评论区带节奏施压企业 “付费消灾”。 据
相关调查,部分车圈头部博主的此类“灰色收入”相当可观,
一次成功的“敲诈”便能获利数万元甚至更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主板机、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新型 “网络水军”。这些人工
智能驱动的“水军”能够快速产出大量虚假内容,制造虚假
热度和趋势,且凭借技术手段巧妙规避平台监测,以此谋取
非法利益。它们如同隐匿在网络暗处的幽灵,在各大汽车论
坛、社交媒体平台肆意发布虚假信息,扰乱正常的网络舆论
秩序。有研究表明,在某些热门汽车话题下,约两成的评论
可能来自此类人工智能 “水军”,严重干扰了消费者对信息
的判断。
(二)虚假宣传的“认知陷阱”,从“续航神话”到 “数
据操控” 的认知误导
部分车企为抢占市场份额,对车辆性能、续航里程、销
售数据等进行夸大宣传。中国消费者协会报告指出,新能源
汽车投诉中三成涉及续航虚标问题,实际续航与宣传数据偏
差达 10%-30%。更有企业通过操控测评机构、选择性披露数
据等方式营造“畅销假象”,如某车企联合第三方发布“销
量排行榜”,刻意隐去关键统计维度误导公众认知。
六部门专项整治明确指出,此类 “引用、捏造虚假数
据,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巧立名目发布销量排行等各种榜
单” 的行为已成为重点治理对象。百章舆情监测发现,2025年上半年涉及汽车虚假宣传的消费者投诉量环比显著上升,
反映出乱象治理的迫切性。
(三)恶意竞争的“黑暗森林”,从“高管引战”到 “黑
公关” 的行业内耗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催生了恶性攻击的 “黑暗森林法则”。
部分企业通过 “黑公关” 团队系统性抹黑竞争对手,从产
品缺陷造谣到企业声誉诋毁形成完整链条。某新能源品牌新
车上市期间,遭遇竞争对手组织的 “安全隐患” 谣言攻击,
导致上市首月销量同比预期下降。
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高管的“引战式营销”。部分车企
负责人利用社交平台公开贬低竞品技术路线,引发粉丝群体
“口水战”。此类行为不仅拉低行业格调,更将技术讨论异
化为舆论对抗,某车企高管不当言论曾引发相关话题登上热
搜热榜,衍生众多负面评论。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比亚迪通过主动维权破解恶意抹黑困局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比亚迪长期遭受有组织的舆
论攻击。“彭彭在吗”“生活家林小北” 等自媒体账号通过
伪造检测数据、编造质量事故等方式持续抹黑其品牌形象。
对此,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于 9 月 4 日正式起诉相关账
号及所属 MCN 机构,索赔 300 万元并要求公开道歉。
这一维权行动展现了比亚迪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
决心,也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车企和行业人士表
示支持比亚迪的维权行为,认为这是对网络乱象的有力回击,有助于净化汽车行业网络环境。
(二)蔚来通过法务先行构建舆情防火墙
蔚来汽车在发展过程中也深受造谣水军的困扰。一些网
络账号受利益驱使,有组织地发布关于蔚来汽车的虚假、负
面信息,内容涉及车辆续航虚标、售后服务差、企业资金链
断裂等谣言,试图误导消费者,破坏蔚来的品牌声誉。蔚来
汽车建立“法务+舆情” 联动机制,法务部积极采取行动,
对造谣水军进行有力打击。通过深入调查取证,锁定了部分
造谣账号的背后操作者,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蔚
来法务部及时发布案件进展,向公众澄清事实真相,有效遏
制了谣言的传播。这种 “法律惩戒+信息公开”的组合拳,
使相关谣言传播周期缩短,品牌信任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蔚
来的评分得到提升。
(三)长城汽车通过体系重构应对舆论挑战
长城汽车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恶意营销带来的挑战。行
业内的恶意水军攻击、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有发生,
严重干扰了长城汽车的正常经营和品牌建设。恶意水军常常
在网络上发布关于长城汽车产品质量不佳、技术落后等虚假
信息,试图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面对持续的恶意营销攻
击,长城汽车实施 “内外兼修” 的应对策略。一方面从内
部推动体系重构。长城汽车首席增长官李瑞峰曾在社交平台
上发贴表示,公司正在全面互联网化,营销团队需要改变,
要自上而下进行变革。团队注重培养 “网感”,减少 “官
腔”,积极回应用户关注的问题,如营销前置、用户参与深度、用户建议反馈等,通过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来
增强品牌竞争力。另一方面,长城汽车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
护自身权益,对恶意营销行为绝不姑息。
(四)特斯拉与小鹏舆情危机中的应对镜鉴
一是特斯拉 “刹车门” 舆情风波。特斯拉曾遭遇严重
的 “刹车门” 舆情事件。有车主在网络上发布视频,称特
斯拉车辆存在刹车失灵问题,随后这一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
酵。众多自媒体纷纷跟进报道,一些别有用心的账号开始恶
意炒作,夸大特斯拉刹车问题的严重性,甚至编造出特斯拉
故意隐瞒安全隐患等虚假信息。尽管特斯拉多次发布声明解
释技术原理,提供相关检测数据,但在大量负面舆论的冲击
下,品牌形象仍受到了极大损害。
二是小鹏汽车被恶意投诉事件。小鹏汽车也遭遇了一系
列恶意投诉。一些竞争对手雇佣的网络水军以消费者名义向
相关部门投诉小鹏汽车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
等,同时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这些投诉信息,企图误导消费者,
影响小鹏汽车的市场口碑。小鹏汽车通过与监管部门积极沟
通,提供详细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和售后服务记录,证明了
自身的清白。同时,小鹏汽车也加强了网络舆情监测,及时
发现并澄清恶意投诉信息,对恶意攻击者采取了法律措施,
成功化解危机。
三、整治行动效果展望
(一)短期内雷霆手段形成震慑效应专项整治启动后,预计各汽车企业和大型网络平台会迅
速响应,积极开展自查自纠工作。车企会对自身的营销宣传
行为进行了全面审查,清理一批存在夸大、虚假宣传内容的
广告和推广资料。 头条系、百度系、腾讯系网络平台也会
加大对违规内容和账号的监管力度。比如平台将关闭并公开
曝光一批参与汽车行业网络乱象的媒体账号,这些账号长期
发布虚假测评、恶意诋毁等违规内容。视频平台会通过技术
手段加强对视频内容的审核,对疑似网络水军发布的内容进
行拦截,有效遏制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潜在挑战与长期展望
整治行动仍面临三重深层挑战。一是网络水军、“黑公
关” 等乱象背后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部分不法分子可能
会采取更加隐蔽的手段继续从事非法活动。例如,他们可能
会利用虚拟私人网络(VPN)、境外服务器等方式规避监管,
增加了打击难度。北京晚报在《剑指三大毒瘤!到底谁在供
养车圈 “黑嘴”》中就指出,“黑嘴产业链的隐蔽性不仅体
现在账号运营的分散化,更在于资金流动的跨平台化,部分
公关公司通过关联企业多层转账,让‘金主’身份难以追溯”。
二是部分车企对整治行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侥幸心
理。虽然在自查阶段进行了表面整改,但在实际营销宣传中
仍可能会出现反弹,继续采用夸大、虚假宣传等手段。中工
网在《“泼脏水”“吹泡沫” 撑不起行业未来》的评论中提
到,“一些车企将合规视为‘阶段性任务’,而非长期经营准
则,若监管力度稍有松懈,虚假测评、拉踩引战等行为可能卷土重来”。
三是网络平台在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难以完全杜绝所有违规内容和账号。例如,对于一
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虚假内容,平台的检测准确率还
有待提高,部分生成式 AI 制作的 “汽车质量问题视频”,
因画面逼真、逻辑闭环,常能规避初级审核机制。
然而长期来看,此次整治行动将为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
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的建立,将
打破以往 “单打独斗” 的监管局限。工信部、网信办、市
监总局等部门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形成了 “企业自
查—平台管控—部门追责—公众监督”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体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消费者多方参与共治格局”
的理念。另一方面,整治行动也推动汽车行业自律意识的提
升。中汽协已发出倡议,禁止通过拉踩、攀比制造恶性竞争,
停止发布销量周榜,长城、比亚迪等车企也纷纷建立内部合
规审查机制,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规范”。
最后的话
此次六部门联合整治行动,既是对车圈“黑潮”的精准
打击,更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从舆情监测看,
公众对整治行动的期待值非常高,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这将重
塑汽车营销的价值导向。
治理车圈网络乱象绝非“一阵风”运动式整治,而需要
构建 “监管部门穿透式监管、行业协会自律约束、车企合
规经营、公众理性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斩断非法利益链条,让汽车行业回归 “技术为王、质
量为本” 的发展正轨,为中国汽车从“全球第一”迈向“全
球领先”扫清舆论障碍。正如整治行动所传递的信号“清朗
的网络生态,既是产业之需,更是民心所向”。
整治行动背景知识超链接:
新京报贝壳财经:“内卷”成行业效益绊脚石,今年监
管持续加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929655021953296&
wfr=spider&for=pc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动力电
池产业联盟理事长董扬认为,对于“黑公关”、水军现象,
企业过度宣传,检测机构过度商业化的测试行为都需要及时
制止并纠正。在当前这些主要问题缓解后,政府部门还应该
关注市场出现的新内卷现象,这是长期的博弈。
2025 年以来,规范汽车行业发展频繁被推至台前。国家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多次发
文整治汽车行业乱象,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重点关注
虚假宣传和低价无序竞争等问题。
今年 3 月,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汽车
行业无序竞争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
市场,虚假宣传恶意抹黑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将着力整治市
场乱象,规范竞争秩序,维护公平的竞争。
5 月底,中汽协指出,以无序“价格战”为主要表现形
式的“内卷式”竞争,是行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因素;倡议所有企业严格遵从公平竞争原则,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随
后,工信部发声批评国内汽车行业无序“价格战”挤压企业
利润空间。工信部相关负责人称,将加大汽车行业“内卷式”
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
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采取必要的监管
措施,坚决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根本利
益,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缩短账期被认为是汽车行业反“内卷”的第一步。紧盯
重点车企支付账期问题,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
线上问题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有关问题(建议),推动
重点车企改进管理流程、优化支付方式。
随后,汽车行业反“内卷”升级,整治范围扩大至夸大
和虚假宣传、智能网联汽车召回、恶意诋毁攻击等行业乱象。
7 月 1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
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7 月 17 日,中央第四指导组对“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
理性竞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座谈。7 月 18 日,工信部、国
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召开新能源汽车行业座谈会,
部署进一步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工作。3 天 3 场会
议部署,国家监管正在持续加码。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9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