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为何总翻车?深度剖析四大舆情风暴眼
199.10 KB
5 页
0 下载
5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一点 | .pdf | 3 |
概览 | ||
招聘为何总翻车?
深度剖析四大舆情风暴眼
文章来源:探舆岛
作者:令狐春雷
人才引进,本应是广纳贤才的重要举措。如果规则程序
被暗箱操控,谁还会相信“公开、公平、公正”?近日,曾经
被网友戏称“两次招聘,一份名单”的包头市委讲师团招聘事
件,有了最新进展。依据调查结果,认定招考结果无效,并
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处分。
(一)
说起这起舆情事件,第一次招聘是在 2023 年 12 月,包
头市委讲师团面向社会公开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专业人
才,当时因被举报中止。
然而,2025 年 2 月份,包头市委讲师团再次招聘,3 名
通过面试的考生姓名,与此前被举报的考生姓名居然一致,
甚至连岗位要求都疑似“量身定制”。此事件在网络曝光后,
迅速发酵。包头市委讲师团紧急回应,已依法依规启动调查
程序。8 月 9 日,包头市联合调查组发布了“情况通报”。
“情况通报”称:讲师团人才引进中存在因人设岗、监督
工作落实不到位、议事决策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依据调查结
果,认定招考结果无效,依规依纪对讲师团主要负责人予以
免职处理,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同时,对人才
引进相关负责人给予诫勉处理。虽然目前已经对相关责任人
进行了追责,但是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反思。(二)
现如今,就业市场已成为社会矛盾与公众情绪的集中映
射区,招聘环节引发的舆情事件屡次登上网络热搜榜。通过
梳理近年来的招聘案例,本文总结出了四大类型舆情。
ni 这类舆情主要源于招聘过程中的程序公正缺失,其特
点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对选拔机制的信任危机。这类舆情
多发生在公共部门或大型企业招聘中。
“萝卜招聘”是信息不透明类舆情的典型代表,就像前文
所提到的包头市讲师团人才引进事件中,经调查确认为“因人
设岗”。
流程黑箱化问题在政企招聘中同样突出。某些单位以“人
才引进”之名规避公开招考,使选拔标准模糊化;或面试环节
缺乏透明评分机制,赋予考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公开、
公平、公正”原则,更催生了“举报型舆情”。首先,网民通过
公示信息比对发现异常条件设置,随后质疑“巧合性录取”(如
领导子女恰巧入围),从而引发舆论关注;最终倒逼官方调
查。
这种“量身定制”岗位的做法之所以引发公愤,在于其挑
战社会公平竞争底线,阻断阶层正常流动通道。当公众发现
“笔试面试”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时,对体制的信任基
础便遭到侵蚀。
二是,就业歧视类舆情:偏见与标签化触发社会公平争
议。这类舆情,往往源于招聘政策中对特定群体的系统性排斥。该类舆情虽然不一定违法,但因挑战社会公平价值观而
迅速发酵。其触发点常表现为招聘条件中的歧视性条款、差
异化筛选或隐私侵犯,引发公众对机会平等的广泛担忧。
年龄歧视,是最为普遍却又常被忽视的歧视形式,其舆
情爆发点呈现出两极分化特征。一方面,“35 岁红线”成为职
场潜规则,大量企业在招聘中默认淘汰 35 岁以上求职者;
另一方面,当长沙“三五而栗”餐饮企业推出“只招 35 岁+”政
策时,却陷入新型歧视争议。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指出:“不招 35 岁以上”与“只招 35 岁
以上”看似对立,实则共享同一套年龄歧视逻辑,都将复杂的
人力资源价值简化为单一数字标签。这场争议揭示了当前就
业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当社会习惯性地将“35 岁”与“下坡
路”“尴尬期”等标签捆绑时,无论正向或反向操作,都难以突
破年龄偏见的思维桎梏。
性别与地域歧视类舆情,则因直接触碰法律明令禁止的
“高压线”,往往引发更强烈的舆论反弹。2021 年泡泡玛特招
聘风波中,女性求职者被强制填写“近期生育计划”,引发 1.3
亿阅读量的微博热议。更具冲击性的是 2017 年美团员工流
出的歧视性招聘条件:“不要黄泛区及东北人士”,将地域偏
见制度化。
此类事件中,企业惯用的“个别员工行为”说辞难以平息
公众质疑,因为歧视条款反映了系统性企业文化问题。法律
学者指出,尽管《就业促进法》明确禁止性别、地域等歧视,
但“等”字的开放性表述未能有效涵盖年龄、星座、婚恋状况等新型歧视,导致维权困境。
三是,价值观冲突类舆情:企业姿态错位激化公众情绪
对立。此类舆情,源于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展现的价值取向与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错位。其特点是不一定违反具体法规,但
因姿态不当或表述失范而引发公众情感反弹。这类舆情往往
因企业身份定位与社会责任期待之间的落差而加剧,在社交
媒体时代被快速放大,引发舆情海啸。
炫耀性招聘,是最典型的价值观冲突。2025 年中核集团
春季校招中,企业因高调宣布收到 119 万份简历并配以“星星
眼”表情符号,引发网络舆情。
低俗营销,则是另一种常见的价值观偏离。2021 年椰树
集团发布招生广告,承诺“入学就有车有房,肯定有美女帅哥
追”,将人才吸引策略庸俗化为物欲诱惑,被《人民日报》批
为“低俗绝不是一种风格”。
四是,违法操作类舆情,权益侵害引爆公众信任危机。
这类舆情,主要源于招聘过程中对劳动者权益的直接侵害。
其特点是涉及明显违法行为,触碰法律红线,引发公众对就
业安全的担忧。
黑中介诈骗与虚假招聘,是最为典型的违法操作。2025
年 8 月,成都市集中曝光的 8 起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典型案
例中,多家劳务公司通过虚假承诺“内推”“包过”等手段骗取
高额中介费。
例如,成都前程宏远劳务公司以高速公路收费员岗位为
诱饵,骗取三名求职者共计 20.6 万元服务费后拒不退还;恒耐思公司更是打出“有国企内部领导关系,包干费用 30 万”
的旗号实施诈骗。这些机构往往利用信息不对称和求职者的
就业焦虑,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精准投放虚
假岗位信息,使受害者短时间内大量聚集,最终演变为群体
性维权事件。
(三)
面对招聘领域的舆情危机,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
监管革新是关键突破口,严格招聘程序要求,提高违规违法
处罚标准,强化全流程监督;建立人社部门与公安、网信办
的联合执法机制,对诈骗类招聘实施全链条打击。
企业自律机制建设同样迫切,大型企业应设立招聘合规
官职位,对岗位设置、面试流程进行歧视筛查。更深层的变
革在于社会价值观重塑,打破“稳定崇拜”需推动中小企业减
负增信,让民企岗位同样具有职业尊严。
从成都重拳打击黑中介到包头“萝卜招聘”追责,从企业
招聘文案争议到职场年龄线的公共辩论,这些舆情事件如同
棱镜,折射出转型期我国劳动关系的深层矛盾。解决之道不
仅在于完善法规或升级技术,更在于重建对劳动价值的尊重。
当经验不被年龄定义,能力不被性别框限,岗位不被身
份垄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如此,“人
人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愿景才能照进现实。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