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舆情应对,有些通报为何不灵?

812.79 KB 5 页 4 下载 5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舆情应对,有些通报为何不灵?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天府新视界” 编者荐语: 近段时间,一些官方通报应对舆情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在沸沸扬扬的舆情之中,一纸通报不过是刚打消了一个疑虑, 又生出千万种新疑虑、新传言。舆情应对,通报不是万能药!对各公职机关乃至广大企业而言,这应该成为共识。 以下文章来源于天府新视界 ,作者岷江轩连日来,山东临沂市兰山区一餐馆老板因发布“蛤蟆汤”等菜品视频,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出 45 万元罚单的 报道受到舆论持续关注。尽管当地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通报了提级调查情况,对该行政执法行为予以撤销,并对 五名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停职处理,但通报发出后,“隔空办案”“过山车式”等质疑进一步让舆情发酵。 互联网时代,说起应对舆情的“十八般武艺”,官方通报绝对是重量级:权威发布,一锤定音。然而,最近一段 时间,一些官方通报效果却并不明显。甚至,在沸沸扬扬的舆情之中,一纸通报,不过是扬汤止沸,刚打消了 一个疑虑,又生出了千万种新疑虑、新传言。即便舆情冷却,也不能代表公众对通报的绝对信任。 舆情应对,通报不是万能药!对各公职机关乃至广大企业而言,这都应该成为共识。 图据视觉中国 舆情一经发酵,小道消息常随之纷传,加剧社会大众的猜忌和不安。这种情况下,官方以通报的形式回应舆情, 确实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舆情处置黄金 48 小时”,要求官方通报必须跟进。舆情来势汹汹,却也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相关细节信息 的缺失,极易引发各种谣言,导致舆情方向的失控、扩面。把握时间窗口,官方作为权威信息源,以通报形式发声,提供经检验的事实,还原事件本来面貌,能够有效遏制各类经由社会事件衍生的胡编乱造,起到稳定人 心、重建信心的效果。所以,一份真实全面的官方通报,往往是最好的“谣言粉碎机”。 履行监督管理责任,也要求官方及时调查通报事件原委。通报时常和调查息息相关,形成通报的过程,本身就 是履行监督管理责任的过程。官方通报需对事实原委,尤其是舆情争议焦点进行梳理和廓清,通报发布前,应 详细调查,厘清“焦点”、打通“堵点”,促进事件本身及次生舆情的解决。所以,通过通报及处置,主管部门也 能促进自身行政能力的提升,起到以通报促进工作开展的作用。 图据视觉中国 然而,若让通报成为一种僵化的标准动作、一种程序正义的“唯一武器”,那么,“平息舆情”目的性越强、“止住 舆情”的排序越高,通报越是容易缺少人性关怀和逻辑细节,反让观者反感。 有的通报避重就轻没痛点。某话题能成为舆情引发争议,不是偶然的,常常是因为事件涉及了广大网友的切身 利益和安全感,所以通报必须把舆论最关心的事情说清楚,而非相反。然而如今,有些通报却有意无意忽视群 众的痛感,或高高在上做所谓引导,或不痛不痒地回应一句“此事不实”,反而引发更大争议。有的通报虎头蛇尾无跟进。有人把“在调查”当通报,幻想拖一段时间,舆情自然就降温了。诚然,舆情通报和 违纪、违法处理的通报是不一样的,后者需要严谨细致地调查,但是舆情通报却要争取时间,第一时间和社会 各方沟通,防范谣言滋生。因此,舆情通报往往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尽快通报,第二步是详细调查。然而, 有些地方只有第一步,没有第二步;或者第二步通报不到位,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却秉承“已有权威通报”的 态度,高高在上,不再回应。有头无尾,长此以往,只会消磨群众的耐心和信任。 有的通报冰冷甩锅没人味。有些通报眼里只有“事”,没有“人”;辩解、甩锅有余,共情担当不足。通报不仅要 反映真实,还要有基本的人文关怀;不是为了撇清责任,而是为了回应公众疑虑。近段时间,“列车故障乘客砸 窗”之类通报引争议,就在于通报少了人性关怀。如是,即便回应了部分人的质疑,却会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通报有效的基础,在于全社会对于通报的信任。这既来自官方与民间长期的互信,也来自一次次具体通报中, 所体现的直面问题的态度与心胸。一份合格的通报,绝不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而应是有血有肉的事实经纬。 抓住“痛点”与“焦点”,让通报经得起推敲。通报切忌对舆情中质疑官方的声音采取避重就轻、敷衍搪塞的态度, 一旦通报给大众留下不真诚、不坦然的观感,当中的事实性内容也会连带令人生疑。通报要经得起推敲,这既 是对舆情应有的负责任态度,更是确保大众对官方通报抱有信心的必然要求。 图据视觉中国跟进“疑点”与“堵点”,让通报跑得过舆情。通报发布后能够一锤定音、迷雾消散自然好,但如果通报发布后舆 情未能止息,官方应切忌“鸵鸟”态度,要保持对舆情发展的持续关注,并对反映强烈、关注集中的问题,通过 新闻发布会、再次通报等形式加以持续跟进与廓清。“半截子”通报换来的只能是不断的诟病,要能够覆盖所有 的疑点与堵点,才能实现真正的定论与定调。 平息舆情重要,但赢得人心更重要。通报是为了避免舆情失控,但这不是唯一目的,更不是根本目的。通报的 根本目的,还在于倾听民声、回应人心。而想要赢得人心,通报显然也不是万能药——扎实的调研、积极的行 动、坚守道义的共情,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需要捍卫且功在日常。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