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老人药店晕倒无人扶应理性对待

193.05 KB 7 页 0 下载 5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老人药店晕倒无人扶应理性对待,社会公德还需多方维护 11 月 9 日,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一段“老人在 药店倒地,药店店员却不扶老人”的监控视频引发舆论关注。 监控视频显示,10 月 31 日 17 时 10 分许,安徽宿州萧县一 药店内,一名老人在买药时突然倒地抽搐不止,药店店员并 未将其扶起,而是选择报警,其间还在接待其他顾客。直到 老人倒地约 9 分钟后,才有民警进入药店,为老人提供帮扶。 视频发布者称,目前老人已离世。 另据“极目新闻”,11 月 5 日,当事老人的一位家属还没有来得及向药店追责,且“该人家负的人家就负,不该人 家负的,硬让人家负也不行。”事发地周边商户表示,目前 药店在正常营业,当事店家则表示,事发后,店内人员也不 知道该怎么办,第一时间就打了 120,后来急救人员和民警 都到了现场。 数据分析: 舆情走势图 数据显示,11 月 8 日左右,多家媒体报道该事件初步引 发舆论关注;11 月 9 日,环球网等报道,涉事老人已经去世, 进一步引发舆论关于是否应当扶助老人、如何规避老人讹诈 等话题的探讨,形成本次舆情的信息峰值,随后相关话题热 度迅速下降。信息渠道占比图 从舆情信息渠道来看,微博、APP、头条号、视频等平 台均有大量网民对该话题展开探讨,其中微博平台数量最多, APP、头条号等相对较少,具体占比见上图。 专家观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余海放:老人倒地要 不要扶起来需视情况而定,不能简单认为扶起来更合适。首 先应当判断对方是否仍有意识,若其完全意识丧失,接下来 就需判断是否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如果出现以上紧急状况, 周围人可采取的措施是在倒地老人身旁大声呼喊或拍打其 肩膀,唤醒老人的意识。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付建:老人倒地后已有警 察到达现场,说明药店店员拨打了报警电话,已尽到了基本 的救助义务。基于此,倒地老人的家属不应再追究该店员的 责任。封面新闻:人们关注这一事件,难免会陷入一个长期有 争议的话题讨论——“扶不扶”。但这一议题也分具体情况, 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情况下倒地,都是需要被扶起来。过分 的指责,也会让社会善意更加投鼠忌器,陷入犹豫,不利于 营造尊老助老的社会环境。 红网:这一事件暴露出的,与其说是社会的人情冷漠与 戒备,不如说更多反映出我国在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的 不足。因此,加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与培训亟待重视。 政府、学校、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都应承担这一责任,定期 举办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同时,药 店等与健康相关的场所,更应成为急救知识普及的前线阵地。 网民观点: 一是认为店员行为缺乏人文关怀。有网民从道德层面的 角度指出,店员在老人倒地后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选择 报警且继续接待其他顾客,体现出对生命的冷漠和不重视, 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 二是认为老人晕倒不扶体现了目前社会信任存在缺失。 有网民指出,老人晕倒被救助后反而“讹诈”救助人的例子 屡见不鲜,民众对这一情况的信任度不足,采取报警等方式 而非自己求助,有其背后特殊的社会背景,不应当一味指责 涉事店员。 三是认为药店店员已经尽到基本的救助义务,不应再追究其法律责任。有网民指出,在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情况 下,贸然扶起老人可能会加重老人的伤势或引发其他不可预 见的后果,认为店员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了合理的选择。 四是关联过往类似事件认为问题根源在于官方判决不 公正。有网民关联当年的“彭宇撞人案”中主审法官“不是 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等言论,认为相关部门在类似 事件中没有尊重社会公德、挑战社会公平的判决,不仅没有 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反而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五是聚焦急救培训等方面疏漏。有网民认为这一事件暴 露出我国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的不足。有网民呼吁药店 等与健康相关的场所应加强对其员工的急救培训,以便在紧 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采取行动。 研判分析: 社会公德修复有待长期工作 老人药店晕倒抽搐无人扶,一方面,公众从更加理性的 角度探讨了老人晕倒应当怎样操作才能更好确保晕倒人员 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公众对于社会冷漠和道德 滑坡的担忧。扶助老人原本应当是社会公德对每一个公民的 要求,但随着“扶老人被讹”的案例增多,公众在面对此类 情况时变得更加谨慎,担心自己的善举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这样导致老人晕倒扶不扶的问题持续引发争议。这一现象是 过去部分争议案件判决违背了社会公平,导致“好人没好报”的观念长期在社会上传播导致的负面后果。但在本次事件中, 大量网民仍然基于基本的公序良俗认为,扶助老人这一事件 有其天然的正当性,且药店作为一个与医疗、医生等有着一 定关联的地点,民众天然对其有着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能够 在救助类的事件上有更多的作为。这一舆论观点与监控视频 中店员“无动于衷”的行为产生反差,导致了该事件引发舆 论争议。 舆论建议: 一是持续加强道德教育。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加强公民的 道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 和社会责任感。 二是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相关部门、学校、社区和企 事业单位应定期举办急救培训课程,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 能力,同时也避免类似事件在后续持续引发争议,导致社会 风气的持续滑坡。 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挥法律应有的引导作用,通 过立法手段明确相关责任划分,为好心人提供法律保障,减 轻或免除因救助他人而产生的法律责任风险,从根本上维护 救助人的正当权益,从而引导社会风气的整体变化。 四是加大对恶意索赔行为的打击力度。从司法实践中打 击恶意索赔、讹诈现象,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并建立和完善见义勇为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