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预见2025: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10.67 MB
82 页
0 下载
8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预见2025
Foresight 2025
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2025 年度特别报告韧性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新范式—这不仅意味着企业需要在
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上进行灵活调整,还需要对管理方式
和决策系统进行全面优化。
中国经济的深度转型
中国经济与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长期且深刻的转型。尽管,中
国市场在此期间面临着更多的波动性与不确定性,但这并不
意味着经济的持续下行。为构建长期竞争力、实现稳健可持
续的发展,中国必须从过去依赖劳动力和大规模投资的传
统增长模式,转向由创新和技术驱动的新型增长模式。这一
全面而深刻的转型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使中国可
以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与国际形
势的风云变幻。
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在过去的四十年,依
托劳动力和资本等优势,中国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然
而,这些传统经济引擎正逐渐失效。同时,工业现代化、低碳
转型、稳定内需与消费等新的动力引擎尚未完全接棒。加以
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当下中国经济正承受着“转
型的阵痛”。
当前的通缩压力反应了中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自疫情
结束以来,中国消费与市场信心仍显脆弱。房地产市场和就
业率等关键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打击了人们的对未来的信
心,继而降低了当下消费意愿,然而,疲软的消费又迫使企
业不得不缩减产量甚至裁员。这样的状况持续越久,潜在的
恶性循环就越难扭转。此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中美竞争
以及全球经济疲软等国际因素,也为中国经济前景增加了
更多不确定性。
策略并进,稳定向前
然而,我们无需过于悲观。近年来,中国的出口相对国内生
产的比值,以及进口占贸易的比例均逐渐降低,这一趋势不
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国产商品被本土消费者所接受,也反
应了中国正在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升级。曾经,很多产品,
诸如汽车、电子设备、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产品,甚至如化妆
品等消费品都大量依赖进口;如今,大量产品与技术已实现
了“国产替代”。这样的改变并非受民族主义情绪所驱动,而
是得益于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质量和实用价值上的持续提
升,以及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
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疫情过后,中国消费者行
为与消费理念正在演变。现代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与成熟,
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加注重“安全”、“健
康”、 “实用” 、“绿色”等理念。这一消费模式的变化为中国大
众消费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可通过推出更优质、更
令人放心的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赢得市场。这意味着竞争
不能一昧的“卷价格”、“卷成本”, 导致企业让渡利润空间。
推动消费成为可持续的发展引擎需要长期共同努力。目前中
国近150万亿的居民存款,几乎接近中国股市总市值的两
倍,这不仅仅代表着中国的消费潜力,更代表着是人们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这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创造一个可
持续、可信赖的消费环境,有信任才能安心,有安心才有信
心。中国经济需要持续转型,生产重点必须从“追量”转为“
追质”,通过提升价值来创造更多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信
心,创造更多大众消费。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与企业都需
要优化自己的决策体系,以适应不断演变的经济环境。采用
全局性、战略性思维,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然而,这个转变无
法一蹴而就,政策制定者和市场参与主体需要快速改变过
去的思维模式,拥抱新的增长模式。
为了应对长期挑战,尤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须补齐社会保障
制度短板,重铸消费信心。据联合国预计,2040年时中国65
岁及以上的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2%,远高于2020年时的
13%。这一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将带来许多长期挑战,包括攀升
的医疗服务需求和养老金支付压力。2023年,法国与德国的
Preface
序 言老龄人口(65岁及以上)比例均为22%左右,两国的医疗支出
占GDP的12%,而中国为5%左右,相当于法国与德国在1970
年代早期的水平。这一差距暗示中国的医疗需求和压力将在
未来十年内陡增。因此,政府应当着力补齐社会保障短板,在
现有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完善基
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速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
扩大医疗保健系统的覆盖密度和服务质量等。
出海远航,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面对日趋紧张的地缘政治局面,中国越来越容易受到全球
动荡局势的影响。根据“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网站的统计,从2010年到2024年9月,全球范围内
共实施了14,797项贸易干预措施1,而且自2018年以来此类
措施出台速度越来越快。政府干预的方式包括出口补贴、贸
易保护措施、关税措施、贸易相关的投资限制等。其中,美
国出台了2,164项措施,本身受到3,785项措施的限制;相比
之下,中国出台了561项措施,但受到5,378项措施的影响,
全球最多。
新一届美国政府预计将会采取更为激进的贸易与投资限制
措施,尤其会针对中国。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可能会在更大
范围内偏离全球化的、制度性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秩
序。“美国优先”,“削弱美国最大对手的实力”等原则将会催
生一系列单边组合拳,可能会导致中国商品遭遇更高的关税
和更多禁令;技术出口禁令的范围也可能从拜登政府的“小
院高墙”拓展到更大的领域。这样的场景将会加剧全球两个
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紧张态势,扰乱全球贸易网络,带来两国
在技术和生产领域的“脱钩断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模式正在转型,主要围绕着三
个维度展开:目的地、产品和贸易模式。
目的地转型:走向全球南方和欧洲市场
近年来,中国战略性地将贸易和投资重点转向了全球南方市
场,未来全球南方市场对中国的重要性将不断显现。在逐年
上升的贸易数据的背后,是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对全球南方、“
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与建设,例如港口是重要的合作纽带
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网络已覆盖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
口,其中绝大多数位于全球南方国家。中国承担了众多港口
的建设工程,并获得一些重要港口的经营权。这些工程包括
从融资、设计、建设到运营等多项服务。越来越多的全球南
方国家成为了中国的出口市场,不仅帮助中国减少了对传统
贸易市场的依赖,还可以让中国在国际事务方面具备更大灵
活性。
虽然最近几年里欧盟对中国的态度日趋强硬,但这两大经
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仍然很高。在货物贸易方面,尽管
欧盟在尝试降低对中国的过度依赖,但中国仍然是欧盟第
二大货物贸易伙伴。与此相反,在服务贸易领域,尤其是知
识产权方面,欧盟始终对中国保持顺差。此外,随着美国即
将高举“美国优先”大旗,孤立主义势必重新兴起,中欧经贸
合作可能会获得新的推动力,机会窗口将重新打开,让中国
与欧盟继续保持相互之间的吸引力。
产品转型:从“老三样”到下一代“新三样”
如今,越来越多中国设计与制造的高价值、高科技产品得到
全球认可,推动中国向价值链的上游迁移。以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逐渐取代服装、家具、
家电这“老三样”,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在2024年
前三季度里,“新三样”产品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
海外收入7578.3亿人民币,占同期出口总金额的4.1%,远高
于2020年时的1.5%。我们可预计这一模式可能在未来几年
里进一步过渡到下一代“新三样”,如与能源转型、半导体、
高端制造相关的产品。中国出口目的地重心将由全球北方传
统市场逐步转向全球南方国家。随着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
口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将超越“全球工厂”的定位,成为全世
界创新与科技驱动领域的领导者。
然而,在短期内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措施。例如
美国将大概率提高中国商品关税,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开征高
额关税,后续还可能开展对中国风力发电机的调查,一些东
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也开启了对中国电商平
台的限制等。此外,一些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也可能放缓。
进入2025年,上述因素可能会对中国出口形势构成挑战。
模式转型:新全球化路径
随着传统的出口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内需求持续低迷,中
国需要寻找新的全球化模式。在很多情况下,这意味着在国
外建设生产与物流基地,服务海外市场。在2023年,中国的
境外绿地投资金额较前一年翻了三倍,达到了1600亿美
元,占当年全球总数的11.6%。现在,中国的全球化拓展已经
1) “全球贸易预警”网站(Global Trade Alert)将“政府贸易干预措施”定义为某国政府针对外国商业利益采取的歧视性举措。在许多全球南方国家落地生根,例如越南、墨西哥、沙特、埃
及、摩洛哥、哈萨克斯坦、阿根廷和塞尔维亚。
当前,面对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绿地投资可通过创造
本地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方式,缓和贸易所带来
的冲突。增加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并不是近些年的新发
明,1980年代日本汽车行业发展同样面临了这样的问题,本
田、日产、丰田等日本汽车企业通过到北美和欧洲落地建厂,
以投资的方式减少了贸易摩擦。当下,欧洲的“技术民族主
义”和绿色转型需求正在吸引更多的中国绿地投资,许多中
国企业在努力融入本地化的电池和电动车产业链。未来,我
们可能会看到中国企业在西半球建立起了横跨欧洲和非洲
的电池生产流程,顺畅覆盖从原材料开采加工、生产到终端
市场销售的全部环节。这一变化将建立起一条与现有的路
线完全不同的产业链和贸易路线,它将揭开世界贸易发展的
全新篇章。
对企业的启示
对中国企业
面临放缓的国内经济,升温的地缘政治摩擦和高科技领域
的艰巨挑战,中国企业在国内外所遇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被整合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企业必须顺
势而为,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
• 分散与降低风险:目前,国内市场需求以难以满足企业生
产能力,加以地缘政治因素所造成的越来越多的限制,中
国企业需要制定清晰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找到新的目标
市场,通过海外投资来分散和化解风险。
• 通过合作建立共赢关系:中国企业可考虑通过在海外市
场建立可靠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自身技术、产品等优势
换取当地渠道、品牌资源,依赖合作伙伴在当地市场的资
源与积累,快速打入当地市场,实现双方共赢。
• 运营优化与绩效提升:中国企业亟需全面提升运营水平
和优化成本,包括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成本效率,改进运
营方式,创新产品优化渠道,进行重组/整合等方式。
对在中国的跨国企业
随着中国步入深度转型阶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挑
战。在华跨国公司必须适应中国市场的双面性:一方面,它
是经济基本面具有强大韧性的巨大市场,另一方面,它也进
入了充满挑战的转型期。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波动性
与不确定性将成为企业运营所面临的新常态。与中国企业一
样,在华跨国公司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提
高运营水平。对应不同的情况与企业背景,我们系统性梳理
出了跨国企业在中国可能采取的四种战略选项:退出、减少
依赖、降低风险和市场加码。对于大部分在华跨国公司来
说,在不同程度、层面上将“降低风险”和“市场加码”相结
合,可以为企业增强本地竞争力,化解风险提升韧性。
• 降低风险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商业模式、分散供应
链、加强知识产权(IP)保护,以及通过建立本地合作关
系抵御风险——引入更多中国本土资源或参与方,例如采
用本地金融、加强本地决策、提高本地所有权等
• 加码中国市场的方式包括在某些领域增加投资服务中国
市场,应对本地对手的竞争;强化本地化发展,充分利用
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采用更能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
模式与渠道;充分掌握中国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及时适应
越来越有本地差异化的标准和规范等。
罗兰贝格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洞悉中国和国际市场变化,
优化企业发展战略与运营策略。我们拥有对中国和国际市
场商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多样化、定制化的服务和
工具,为企业赋能、帮助企业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充满
生机和变化的全球市场上收获可持续的商业增长。
戴璞
Denis Depoux
罗兰贝格
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热点话题
Hot Topics
Contents
目 录
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与绿色投资新阶段
New Stage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 and Green Investment
驾驭复杂形势,掌舵全球化新航程
Globalization – Navigating the Complexity
人工智能加速渗透,企业蓄力布局正当时
Right Time To Make Al Strategies as Adoption Accelerates
中国制造的全球向“新”力
New Frontier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Global Force
国际化助力中国企业迈向“世界一流”
Going Global Enables Chinese Companies To Become World-class Players
突破传统,面向未来:新质生产力的致胜之道
Breaking New Ground: Winning Formula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
10
14
18
22
26
30行业趋势
Industry Trends
工业产品与服务
Industrial Products & Services
高科技与互联网
Technology & Internet
医药与健康服务
Pharma & Healthcare
汽车
Automotive
化工与材料
Chemicals & Materials
政府与公共
Civil Economics
消费品与零售
Consumer Goods & Retail
能源与公用事业
Energy & Utilities
32
40
44
48
56
62
66
7210
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旧的全球化范式悄然落幕
自20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蓬勃展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国家与企业通过全球化发展追求竞争优势最大化,根据生
产要素与劳动技能形成专业化的全球化分工体系,提升了全
球要素分配与循环效率,同时各国间的贸易壁垒逐渐减少,
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当下,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正重塑着全球化发展模式。十
年前,中国出台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十年发展计划,致力于成
为全球制造业强国。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推动
者,在贸易、投资、全球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
而,中国的快速崛起引发了美国越来越强烈的危机感,近
些年美国对中国实施了一些列战略遏制举措,从贸易战、投
资限制,到科技领域白热化竞争,中美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
与困境。加以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延烧
不断,充分暴露出了全球供应链的不可预测性和脆弱性。此
外,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全球气
候变化正在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
多重压力的叠加冲击下,旧的全球化范式已悄然落幕。
新的全球化范式呼之欲出
自2018年以来,新的全球化范式开始酝酿,正在重塑今天
的全球经济格局。与传统模式不同,新范式具有以下几个主
要特点:
• 更强调经济自主:从各国自身利益出发,优先考虑关键领
域的自给自足,减少对外部市场、国家的依赖;
• 更激烈的战略与经济对抗:主要发生在超级大国和经济
集团之间,尤其是美国、中国和欧盟之间;
• 更重视降低供应链风险:采取多元化、区域化和近岸外
包/友岸外包等措施,尽可能减少供应链的脆弱性,减少
突然断供的风险;
• 气候表现成为新的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表现成为了
国家和企业间竞争的新型竞争力,更是为构建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重要贡献。
然而,新的全球化发展模式给跨国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多重
复杂性,全球化运营难度加大。许多跨国公司面临着越来越
多的挑战,需要在追求经济利益和遵守合规要求之间找到
新的平衡。
迈入全球化新格局
现在许多人热衷于谈论“去全球化”,但事实上这一说法过于
片面,无法体现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微妙变化。虽然一些
传统经济指标(如全球贸易、对外投资)出现放缓,但这并
不等于全球化的退潮。这些变化的本质是国家和企业正在
寻找战略再平衡,以适应深刻变化的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
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断绝与全球的连接。
1. 经济分化、再平衡和区域的多功能化成为全球化新格局的
显著特征
当下,俄乌冲突持续、美国对华贸易制裁加码、全球经济增
长面临压力,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正重塑着双边贸易与投
资领域的新格局。
Hot Topic
热点话题
驾驭复杂形势,掌舵全球化新航程11
罗兰贝格中国行业趋势报告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贸易体系日趋分化,全球南
方和全球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关联度开始下降。2022年,
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额的比例已由
2005年的15%,提升至2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如
果这一趋势保持不变,到2030年该比例可达到30%。与此
相反,全球北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占比则持续下降,从2005
年时占全球总量的51%下降到了2022年的39%。这一现象
表明全球南方国家对传统全球北方贸易伙伴的依赖程度降
低;全球南方国家之间正在推动新的区域经济融合,达成更
符合自身利益的贸易和金融协定。
2. “连接器”国家和地区兴起,缓解贸易重组和经济分化来
的负面影响
经济分化的趋势也给一些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一批“连接
器”国家在贸易秩序的割裂与重组中随之兴起,填补了经济
分化所带来的市场空缺。例如,马来西亚的半导体行业在全
球供应链重构中迎来发展机遇。自2021年至2023年,涌入
马来西亚的外国投资大幅上升,尤其是针对半导体行业的
投资。2023年,进入马来西亚的外国直接投资达到了1880
亿林吉特(约421亿美元),几乎是2020年的三倍。值得注
意的是,其中有11%的外资来自美国,较上一年增加321%;
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则占8%,比上一年增长25%。
随着各国纷纷推出政策支持本国产业,加以国内有效需求
不足,2023年中国对外绿地投资较前一年翻了三倍,达到
了约1600亿美元,占全球当年对外绿地投资的11.6%。中国
当下的全球化策略重点聚焦“连接器”国家,投资目的地不仅
有越南和墨西哥等传统伙伴,还有沙特、埃及、摩洛哥、哈
萨克斯坦、阿根廷和塞尔维亚等国家。
3. 直接和间接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跨国贸易与投资受
到限制,原有国际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失效
自2018年起,全球各国政 府出台的贸易干预措施数量
飙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球贸易预警”(Global
Trade Alert)网站统计,从2010年到2024年9月,各国政
府共发起了14,797项贸易干预措施。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
直接和间接贸易保护政策制约,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以
及再平衡战略等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2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