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留学生住进重庆理工大学女寝陷舆论漩涡,校方回应难平争议
231.79 KB
5 页
2 下载
8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一点 | .pdf | 3 |
概览 | ||
男留学生住进重庆理工大学女寝陷舆论漩
涡,校方回应难平争议
9 月 15 日,重庆理工大学因安排男留学生临时入住女寝
引发争议。网帖质疑男留学生在寝室外停留的画面,与宿舍
门口“女生宿舍,男生勿入”的标牌形成反差。对此,校方
多次回应,称是“临时安排”“已安排男留学生入住到 16
号公寓”,但是仍未止住争议。舆论质疑留学生享“超国民
待遇”,更不满校方未选校外住宿等方案。该事件也折射出
重庆理工大学面对校园管理类舆情时预判不足,回应“避重
就轻”等问题。
一、事件概述
9 月 15 日,多名网民发帖称,重庆理工大学两江 6 栋女
生宿舍安排了男性留学生入住。附图显示,多名男留学生在
一女寝室外停留。发帖者称,女生们不理解把留学男生安排
进两江 6 栋女生宿舍的操作,门口还挂有“女生宿舍,男生
勿入”的牌子。相关帖文引发关注,极目新闻等媒体介入报
道。
9 月 16 日,重庆理工大学两江校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接受
媒体采访时,称已经关注到相关情况。她解释说,9 月 15 日,
这些留学生从国外乘坐飞机过来,但因宿舍设备没有到位,
所以临时安排在了 6 栋底楼层及 2、3、4 楼,也做了楼层分
隔。16 日,16 栋的设备已经到位,将安排这些留学生到 16
栋宿舍入住,“今天马上就搬过去。”9 月 16 日晚,重庆理工大学发布情况说明,称“经查,
2025 年我校留学生规模增加,招收了 37 个国家的近三百名
来华留学生。因原定为 2025 级男留学生住宿点的 16 号学生
公寓部分家具尚未到位,学校将当天陆续报到的男留学生 30
人临时安排于 6 号学生公寓 2、3、4 层暂住。截至 9 月 16
日 17 时,学校已将 6 号公寓临时安排的男留学生全部安排
入住到 16 号公寓。”承认“造成学生生活不便”,承诺“举
一反三”改进管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二、舆论观点
一是质疑校方临时安排男留学生女寝,存在安全隐患。
校方声称“分层管理”,但公共区域(电梯、楼道)无法完
全隔离,女生需与男留学生共用空间,存在安全隐患。女寝
的同学在无提前告知情况下发现男留学生入住,加剧被侵犯
感,有网民讽刺称,“若需混住,请先拆除‘男生勿入’标
牌”。二是认为留学生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校方区
别对待。家长常规禁止入内,留学生却可临时入住女寝,被
批“超国民待遇”。网民质问,“若中国男生申请住女寝,
校方会批准吗?留学生可以打破安全红线,在校女生却要"
顾全大局"。这种制度性双标才是舆情持续发酵的根源,呼吁
追责学校后勤部门。三是质疑校方漠视学生权益,背离了公
众对高校公平管理的期待。极目新闻评论文章认为,就算是
确实有突发情况,安排有困难,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临
时安置方案了吗?比如租用校外临时宿舍,或者在男生宿舍
区域进行调整,实在不行就住一晚上快捷酒店。非要在没有
征求意见的情况下,把男留学生安排到女生宿舍住,反映出
的就是对学生权益和感受的漠视,学校混住的安排,背离了
公众对高校公平管理的期待。
三、该事件为何引发舆论关注
一是“性别安全+留学生”双敏感话题,易引爆情绪。
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性别安全”和“留学生”都是自带
关注度的话题,两者叠加,很容易点燃大众情绪。近年性别
权益意识提升,“女生私密空间保护”已成共识,高校女寝安全一旦被打破,便易引发强烈焦虑与抵触。过去部分高校
“留学生特殊待遇”事件,让公众对留学生管理格外敏感,
“留学生宿舍条件优于本土学生”等新闻,也不断加深“留
学生有超国民待遇”的印象。此次重庆理工大学安排男留学
生进女寝,易让公众联想“是否因对留学生特殊照顾,才突
破常规规则”,进而爆发“连女生宿舍安全都无法保障,校
方眼里还有学生权益吗?”等负面情绪。
二是对黑人留学生的负面刻板印象加剧舆情升温。舆论
场中对黑人留学生的既有负面印象,成为此次舆情升温的
“催化剂”。此前“武汉黑人留学生袭警事件”等负面个案
经网络传播后,舆论对黑人留学生群体形成“暴力倾向”“法
律意识淡薄”等刻板认知。此次事件因涉黑人留学生身份,
瞬间激活了这部分潜在负面情绪。一些网民将个案与群体标
签不当绑定,非理性讨论滋生,使得舆情从对宿舍管理的单
一质疑,延伸至对黑人留学生管理的全面争议,进一步放大
了事件的舆论影响。
三是校方应对失当,舆情预判不足,回应“避重就轻”,
加剧争议。作为高校,校方应该意识到“男留学生住女寝”
是多么敏感的事,可从 9 月 15 日学生爆料,到 9 月 16 日才
回应,在这期间,舆论已经开始发酵,却没看到校方有任何
“紧急应对”的动作。这说明校方根本没意识到事件的严重
性,也没有提前做好舆情预案,等舆论烧起来了才仓促回应,
错失了平息争议的最佳时机。其次是“回应避重就轻”。9
月 16 日的第一次回应,只说“临时安排”“楼层分隔”“马上搬离”,却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选女寝?”“楼
层分隔具体是什么措施?”“如何保障女生隐私安全?”这
些问题不回答,就等于没回应,反而让公众觉得“校方在敷
衍,在掩盖问题”。
直到 9 月 17 日,校方才发布正式通报致歉,补充了搬
离进度和后续措施,但此时舆论已经发酵了两天,很多人已
经先入为主地认为“校方不重视学生权益”,致歉的效果也
打了折扣。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