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数字赋能”变“数字负担”
103.00 KB
2 页
0 下载
38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警惕“数字赋能”变“数字负担”
(文稿内容转自新华社)
随着数字化浪潮兴起,“指尖上办公”有效提升了基
层政务服务效率。但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本应赋能基层的“数
字工具”,却成了形式主义的温床。这种“走样”“变味”的
“指尖忙碌”,苦了基层、累了群众,也浪费了资源。
一些群众在网络问政平台反映问题后,收到的是“套路”
式答复——“来信收悉,高度重视”“感谢关注,正在积极
推进中”……这些回应,看似答复了,却又没解决问题,让
群众感觉“数字衙门”门好进、事却不好办。
“指尖忙碌”背后的形式主义隐患,更具隐蔽性与迷惑
性:一方面,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将平淡工作“包装”
得精彩绝伦,数据、表格等“工作量”突出,群众的实际问
题却得不到解决;另一方面,政务 App、工作群、打卡程序
等过多过滥,让基层干部深陷“指尖枷锁”,无暇深入群众,
回应真正需求。
“数字赋能”变“数字负担”,说到底是政绩观出现了
偏差。部分领导干部对数字化转型仍有片面认知,将工作“上
网”等同于改革创新,甚至把数字留痕当做推卸责任的“挡
箭牌”、形式主义的“遮羞布”。
整治“指尖忙碌”顽疾,需要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上
双管齐下:要强化宗旨意识,牢记政务数字化的核心是服务群众,而非方便留痕、易于显绩;不能把接待参观、展示留
痕作为政务数字化的终点;还应当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从
“有没有”平台、下载量“多不多”等浅层次要求,转变为
群众“满不满意”、办事效率高不高等深层次标准,倒逼政
务数字化回归务实高效的正轨。
各级各地既要敏锐察觉“数字衙门”“指尖忙碌”等形
式主义新表现,又要深挖官僚主义的老病根,让技术真正成
为服务群众的“加速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的改革初衷。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