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加油站“缺斤少两”舆情分析
254.07 KB
5 页
0 下载
5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央视曝光加油站“缺斤少两”舆情分析
2025 年 1 月 5 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加油站
作弊现象。报道称,福建漳州、广西贵港等地的加油站通过
直接在加油机硬件上更换计量芯片、利用作弊软件一键操作
偷油逃税等手段来实现“缺斤少两”的案例。本次专项行动
中,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加油机作弊案件 95 起,抓获犯罪
嫌疑人 298 名,查处各类作弊设备 9000 余件,查明偷逃税
款 7.9 亿余元。
报道视频截图
舆情数据:
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数据显示,1 月 5 日,央视《每周质
量报告》发布后,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截至 1 月 6 日 15 时,
全网相关信息量 1 万余条。其中,1 月 5 日,报道发出后迅
速在微博和 APP 两个渠道先后引发网民热议,舆情热度迅速
冲高;1 月 6 日,热度有所回升,至当日午间,舆情热度呈现自然回落趋势。
舆情发展趋势图
其中,微博和 APP 是两个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两渠道的
相关信息量分别占比 41.04%和 42.21%,其余渠道占比见下
图:
信息来源占比图
当日晚间 8 时左右,微博话题#央视曝 95 起加油站案逃
税 7.9 亿元#登上微博热搜榜第 2 位,阅读量超 5000 万。微博话题图
舆论观点:
综合来看,网民对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本期报道的观
点较为集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大部分网民对加油站的作弊行为表示强烈谴责,认
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
争环境,并呼吁监管部门针对此类乱象加大监管力度,维护
消费者正当权益。
二是部分网民质疑石油行业“垄断”过度或不利于维护
消费者权益。大量网民关注中石化、中石油等旗下加油站是
否存在类似现象,质疑面对此类“垄断”企业的不法行为,
普通消费者难以维权。
三是部分网民认为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自我监管机制,
建议通过设置外部监管措施,如设置能够清晰显示油量的油箱,来加大对该行业的监督力度;此外,也有网民提出,监
管部门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监管手段,避免类似的违法现象再
度出现。
研判分析:
央视曝光偷油逃税、非法经营、油品质量差等加油站乱
象,并吸引中青在线、环球时报等媒体转载报道,在短时间
内吸引了舆论的广泛关注,此外,不同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对
加油站乱象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扩大了舆情的传播范围和
影响力。这一过程有效彰显了官方媒体针对此类违法犯罪行
为的“舆论监督”作用。
但也应当注意到,大量网民也借此对加油站乱象表示不
满,部分网民甚至将矛头开始转向中石化中石油等国有企业,
炒作“垄断”等话题,后续舆情发展存在一定的“走偏”风
险。
从案件本身来看,其一,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加油站的监
管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其二,
相关部门还应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其三,
相关部门还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不法行为,依法
严惩不贷,提高违法成本;其四,有关部门还应当协同行业
内部,完善回收体系,确保废机油的妥善处理与监管,从源
头打击类似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从舆情引导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应当持续关注舆论动态,警惕部分自媒体大肆炒作、过度解读相关案件,
进而引发网民的过度反应;此外,也可通过媒体评论文章的
方式实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