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莫名背上贷款
137.57 KB
4 页
1 下载
5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Spring | .pdf | 3 |
概览 | ||
女子莫名背上 3.96 亿元贷款?有的放矢才
是有效的舆情处置手段
10 月 12 日,红星新闻报道称,近日一女子在网上发视
频求助称,称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上海理业供应
链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贷款人民币
3.96 亿元作了担保。12 日,当事人李素芬的家属告诉红星
新闻记者,其曾与涉事的上海华瑞银行方面进行沟通并查看
涉及款项借贷合同、保证合同,发现当事人与实际保证人重
名,但合同上的身份证等信息无误,疑似为银行错误登记导
致。
当日上海华瑞银行回应记者采访称,此次事件系因同名
客户“李素芬”的征信信息报送过程中,因信贷人员操作失
误造成征信误报,该情况与主业务借款人上海理业供应链管
理有限公司完全无关,已于 10 月 9 日及时完成信息纠正。
至于为何会操作失误造成征信误报?当事人李素芬身份信
息是否被泄露?华瑞银行工作人员称,暂时不了解报送过程
具体情况,但不存在信息泄露。
数据情况:据监测数据显示,10 月 11 日以后,伴随多家媒体转载,
信息量在四天内缓慢发酵,直到 10 月 15 日仍然有大量自媒
体在发布相关信息。
从信息来源渠道占比来看,本次舆情发酵的平台较多,
APP、头条号、微信、网页、微博等均有较多的信息。具体
占比情况如上图。
舆论观点:
一是质疑银行手续违规。有网民认为,银行办理贷款应
当对客户的姓名、身份证、联系方式等多重信息进行验证,
华瑞银行仅凭一个“同名”就可办理高额贷款,质疑该银行业务或存在违规情况,甚至可能是故意为之,呼吁相关部门
严查其中是否存在违规现象。
二是建议涉事女子依法维权。有网民认为银行的“失误”
给涉事女子带来经济、名誉等方面的风险,她应当向银行进
行维权。
三是担忧民众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有网民认为银行可以
随意使用居民身份信息来办理贷款,质疑我国民众身份信息
泄露现象严重,成为不法分子牟利工具。
四是质疑我国金融领域“信用破产”。有网民指出,我
国银行的信用情况关系国家整体公信力,呼吁相关部门严查,
给出能够让人信服的解释。
五是认为银行、涉事企业等面对舆情回应态度差。有网
民认为,相关责任方面对此类负面舆情,先拖延,后续再“甩
锅给某些‘临时工’和‘小卒子’。”,质疑华瑞银行系套
路式回应,面对舆情敷衍了事,对该事件不重视。
研判分析
“不了解情况”却能确认“不存在信息泄露”?舆情
回应应当有的放矢。
本次事件中,银行工作人员固然在媒体采访当天就给出
的回应,但“不了解情况”却能确认“不存在信息泄露”,
相关回应过于草率,缺乏真正有用的信息,并没有真正解决
网民关于“为何会登记错误”的疑虑,错失了首次有效回应从而避免舆情持续发酵的良好机会,甚至引发了舆论的进一
步质疑,导致后续舆情处置难度增大。
舆情处置有待闭环,避免“埋雷”。
近年来各类“被贷款”事件频现,如今年五月,湖南岳
阳 73 岁老人“被贷款”43 万,涉事银行负责人回应称系工
作人员做账时录错信息;今年八月,江苏泰州 610 名被害人
“被贷款”8112 万余元的合同诈骗案告破。此外,叠加各类
金融领域爆雷事件,民众对涉及个人信息安全、金融领域风
险等质疑声较高,该领域公信力有待持续建设。
普通民众“弱势地位”吸引舆论支持。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面对银行这一类机构,天然处于弱
势地位,也因此往往在舆论场中能获得网民的同情与支持,
甚至引发网民对于银行“以势压人”的质疑,从而导致舆情
更容易向对银行不利的方向发展。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其一,未来相关部门有待进一步
做好各类监管工作,有效重建、维护金融领域公信力;其二,
银行等机构也应当持续完善舆情处置预案,并做好基层工作
人员培训工作,从而提升其舆情风险意识;其三,银行相关
部门还需做好历史信息回溯工作,警惕存在类似现象,留下
舆情二次爆发的隐患。其四,银行也应当加快服务转型升级,
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手段,强化员工培训,不断提升行
业服务水平,减少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发生。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