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12岁女童遭多人强奸未立案
221.42 KB
7 页
0 下载
8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女童遭多人强奸未立案民警被控渎职,公信力有待长期修复
11 月 1 日,据澎湃新闻报道,10 月 29 日,“临夏 12
岁女孩遭多人强奸警方未立案”一事有新进展,女孩叔叔告
知,检方已受理其对办案民警渎职、滥用职权的控告。检方
回应案件在办理,办结后会通知。这一消息再次引发舆论热
议,公众对当初警方的不作为以及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种种疑
问再次展开讨论。
事件回顾
2021 年
7 月 30 日:燕燕被三名男子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哄
骗到临夏市遭强奸,次日又被一名成年男子强奸。
8 月 2 日:家属在临夏市中心广场找到燕燕。
8 月 6 日:临夏市公安局出具《不予立案通知书》。
9 月 3 日:临夏市公安局作出《刑事复议决定书》,维
持不予立案决定。
11 月 17 日:临夏回族自治州公安局作出《刑事复核决
定书》称,经审查,认为此前临夏市公安局作出的《刑事复
议决定书》认定的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决定撤销。
2022 年
5 月 30 日:举报信在网络传播,引发关注,当地成立联
合调查组。5 月 31 日:临夏市公安局对涉嫌强奸犯罪的三名犯罪嫌
疑人刑事拘留。
6 月 3 日:临夏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2023 年
4月 17 日:临夏市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马某甲、
司某某、马某乙强奸案,被告人周某某强奸案。4 人最高 15
年,当地检察、公安 12 人被问责。
2024 年
10 月 10 日:女孩家属向临夏州人民检察院控告办案民
警渎职、滥用职权。
10 月 16 日:检察院受理此案。
数据分析
趋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
息共计 3 千余条。据监测数据,11 月 1 日 8 时,澎湃新闻发
布相关信息后,该案件进展迅速引起舆论热议,并在 12 时
达到当日讨论峰值,随后舆情有所下降。平台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看,微博是该事件讨论的主要阵地,占比
69.39%,主要由话题#12 岁女孩遭强奸未立案民警被控告渎
职#带动传播,该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第 11 位,阅读量高达
6927.1 万次;其次是头条号占比分别 10.96%,主要由话题
#12 岁女孩遭强奸未立案 民警被控渎职#带动传播,该话题
登上今日头条热榜第 8 位。
情感倾向占比图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负面信息为主,占比 74.46%,主要为对民警渎职的不满和谴责;其次是中性信息,占比 22.81%,
主要为检方的客观回应;正面信息仅占比 2.73%。
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12 岁女孩”“未立案”“残疾
人”“渎职”“未成年”“民警”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舆论观点:
一是质疑警方未立案行为涉嫌渎职滥权。大量网民对警
方最初未立案的决定表示强烈质疑和不满,认为面对如此严
重的犯罪事实,警方应当迅速立案侦查,而不是以“无犯罪
事实发生”为由不予立案,认为办案民警在处理此案时涉嫌
渎职、滥用职权,甚至可能存在受贿、徇私舞弊等行为。
二是质疑涉案人员或存在“背景”。有网民认为,不予
立案,或是因其存在“背景”,让警方包庇维护,质疑公权
力沦为私人工具。
三是对后续调查结果等表示关注。有网民对检方成立调
查组表示期待和支持,认为调查组的成立有助于查清事实真相,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也因此对事件后续处理情况
表示关注。
四是关联警察录取程序等话题呼吁提高办案人员素质。
有网民强调,法律程序和司法公正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至
关重要,司法机关应加强对办案人员的监督和培训,提高他
们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五是建议对涉未成年人案件从重处理。有网民呼吁,社
会各界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为其提供安全、健
康的成长环境。因此,此类针对未成年人的恶性犯罪行为,
应当重处置,而非轻轻放过。
六是质疑我国司法、执法部门不作为。有网民指出,当
地有关部门在出现网络舆情后才迅速介入处置,质疑我国司
法、执法部门“按闹分配”,只重视网络舆情,导致民众无
法通过正常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网络维权现象愈发频繁。
七是质疑我国法律存在滞后对女性权益保护不足。有网
民关联“天一案”等进行探讨,认为女性创作虚拟作品却获
刑十年,诸如此类对现实女性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却被“轻
轻放过”,炒作我国法律存在滞后、女性权益保护不足等话
题。
研判分析
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待关注以下方面:
其一,从舆情处置过程来说,2022 年 5 月,举报信在网络流传后,当地迅速反应,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犯罪嫌疑
人进行逮捕。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地方执法部门并非“没有能
力作为”,而是“不愿作为”,只有面对舆情压力,才能迅
速反应,这显然将招致舆论的进一步反弹和质疑。
其二,从舆情发酵过程来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开
展长期的维权行为,需要付出相对高昂的代价,也面临经济、
社会等多方面的较大压力,也因此,一旦舆情在网络爆发开
来,网民普遍对维权人报以同情心态,进而对涉事的官方部
门产生怀疑、不信任等情绪。
其三,从事件后果来看,公权力面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不
作为,甚至是被滥用,这种现象对公信力的杀伤力远超一般
的违法犯罪行为。公信力是官方执政的重要基础,也是维系
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且公信力的修复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
过程。本次事件中,即使涉事人员已被处置,也已经造成严
重的负面后果,民众对我国的法律、司法部门的公正产生质
疑。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
一是及时通报后续处置结果。目前当地检察院已经受理
受害人家属控告办案民警渎职、滥用职权一案,后续,当地
有关部门可向社会通报案件结果,及后续的整改、监督举措
等,表明自身对渎职滥权现象的坚决抵制。
二是持续关注舆论发展情况。警惕后续舆情再度发酵,进一步损害官方公信力。必要情况可利用官方媒体、意见领
袖等对舆情进行引导处置。
三是进一步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畅通民众维权渠道。对
公权力运行等加强监督,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从长远工作
中实现对公信力的修复和维护。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