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数8年首降,升学不再只有“独木桥”
高考人数 8 年首降,升学不再只有“独木桥”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5 月 28 日,教育部公布,2025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 1335 万人,比 2024 年的 1342 万人减少 7 万人。这也是 2017 年以来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减少。 高考人数 8 年首降,有舆论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适龄学 生减少以及高考复读生变化。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高考” 实际包括了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两部分。而过去几年来我国 实际包括了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两部分。而过去几年来我国 高考报名人数增加,以及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背后也都 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 前些年高考报名人数增加,就是因为职教高考的加入、 中职毕业生参加职教高考人数大幅增加;今年高考报名人数 减少,则是因为职业教育实行了中高职贯通、五年一贯制及 中本贯通,部分职教生不再参加职教高考,在完成中职段教 育后直接升学到高职或者本科。 这一变化,不但打破了职业教育学历“断头路”,也通 这一变化,不但打破了职业教育学历“断头路”,也通 过采取职业教育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把部分学生从高考中 解放出来,让升学不再只有“独木桥”。贯通培养将是未来 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同时也通过职普融通、高中多样化发 展,为我国学生提供多元升学与成才选择。 多年来,我国在普通高考之外,大力推进建立职教高考 制度。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实施贯通培养的重要改革举措,让职校学生摆脱升学压力,同时提高技能人才培养。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0 魔豆 | 3 页 | 89.13 KB | 4 月前3“韦东奕抖音账号爆火”的舆论逻辑及风险提示
账号粉丝量突破 2400 万,视频点赞数超过千万,评论区更是成为“中 高考许愿池”。同时,舆论还围绕“韦东奕的健康状态”“北大的回应” “个人生活习惯”以及“为何一个学者能在娱乐主导的平台爆红”等多 个话题形成热烈讨论。 事件特征及其背后舆论逻辑分析高考节点触发“心理寄托”型流量聚焦 视频发布时间临近中高考,考生及家长群体情绪高度敏感、集中, 韦东奕作为“学神”的象征性人物,成为网民靠近“榜样”从而缓解焦 韦东奕作为“学神”的象征性人物,成为网民靠近“榜样”从而缓解焦 虑的对象。评论区中,“接韦神”“祝我高考顺利”等留言高频出现。 韦东奕的身份从一位高校教师快速转化为被赋予祈福意涵的“天才数学 家”,表现出典型的“集体心理代偿”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大型考试节点对“天才人物”的情感依附并 非首次出现。中国社会长久以来存在以象征性对象为寄托进行“祈福” 的心理结构,从古代“文曲星”到当代“学神”。焦虑语境下的成功代 表 表常被附加以象征意义,成为“理想人生路径”的符号代表。韦东奕作 为“顶级学府+极致理性”的凝结体,在中高考前夕的舆论场中自然被 赋予了“庇佑”和“指引”的隐性角色。这种文化惯性加速了其舆论符 号化与爆火过程。 极简形象构成对主流“人设”叙事的潜意识反抗 在“高颜值”“精致生活”几乎占据短视频平台主流内容的环境下, 韦东奕的出现像是一股“逆风”。他背帆布包、喝矿泉水、吃馒头、不 用智能手0 魔豆 | 6 页 | 410.26 KB | 4 月前3百章说 从女子户口被“冒用”看基层政府的舆情处置能力
目前,相关部门尚未给出明确、合理且能让公众信服的调查结果 和解决方案,事件仍在持续发酵。大部分网友对英荣霞遭遇表示同情 和愤慨,指责当地户籍管理部门的失职,要求彻查真相,严肃处理相 关责任人;还有部分网友怀疑英荣霞的高考录取名额被占用。女子户 口被“冒用”,这一事件背后反映出的身份信息管理及基层政府舆情 处置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当地的户口管理存在一定问题,以至于出现“户 口连环冒用”的情况,那么当地的户口管理为何如此混乱? 于不安全状态,担心类似的户口混乱、身份冒用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 从而引发了对身份信息安全的强烈关注和担忧。 网民对公平教育机会的关注:英荣霞怀疑自己高考录取名额被占 用,这触动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高考是众多学子改变命运 的重要途径,公众对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高度重视,任何可能存在的 高考冒名顶替行为都会引发极大愤慨,因为这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教育 环境,剥夺了他人应有的受教育权利。 网民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质疑:英荣霞多次向当地公安部门反映0 魔豆 | 5 页 | 248.03 KB | 7 月前3普通高中推进落实双休制度却遭家长反对?教育理念分歧困局何解?(1)
许多家长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担忧与质疑,使得这一旨在减轻学 生负担的政策引发热议。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站在家长的角度,他们的反对并非毫无缘由。高中阶段,高考的 竞争激烈,学业压力巨大。家长们担心双休会让学生的学习时间大幅 减少,在“你追我赶”的高考竞争氛围下,孩子可能会因此落后于人。毕竟,高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周末的学 习时间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拓展都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不少家长觉得 反映,孩子一到周末就抱着手机玩游戏,作业总是拖到周日晚上才匆 忙完成,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部分家长还存在教育公平方面的 顾虑,如果其他地区的高中仍然维持单休甚至继续补课,那么本地实 行双休制度的学生在高考竞争中可能会处于劣势,这让家长们忧心忡 忡。 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角度来看,推行普通高中双休制度是对教育 本质的回归,其核心目的是让教育摆脱过度的应试化和功利化,注重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长期以来,高中学生面临着高强度的学0 魔豆 | 3 页 | 152.11 KB | 7 月前3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
教育,即对一个人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的预期与规划。 信以张雪峰为代表的志愿填报机构,还是以学校为代表 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背后是两套逻辑。 信志愿填报机构,是一个短平快的操作。“12 年学习,2 天高考,2 小时定志愿”是中国考生的常态,信志愿填报机 构的好处在于快速决策,坏处在于弱化考生的兴趣、个性,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又有多少迷茫的考生、家长走进志愿 在于过程繁杂,但其本质上是明心见性、去功利化地作选择。 当一个人明确了职业目标、人生奋斗的方向,他的自驱力将 无比强大。 然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按理想路径发 展起来,少有中小学校长敢冒着升学率、高考成绩下降的风 险,大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矛盾后置带来的结果是, 大学大类招生、转专业等补救措施频出,使得招生规则越来 越复杂。待解未解的矛盾最终把志愿的选择权,拱手让给了 “张雪峰”们。0 魔豆 | 3 页 | 114.64 KB | 4 月前3菏泽南站网红扎堆直播被叫停
日,据齐鲁晚报报道,近日爆火的郭有才因在菏 泽南站直播,带火了已很久不停靠客运列车的菏泽南站。为 迎接各地来客,菏泽市火速修缮路面,增设网络基站和志愿 者服务。16 日,菏泽南站发布温馨提示,为给 2024 年高考 考生营造良好的考试和生活环境,菏泽南站广场停止文娱活 动三天。19 日,据冷暖视频报道,郭有才爆火后,众多网红 身着奇装异服,在菏泽南站扎堆直播,犹如“群魔乱舞”。 20 日,菏泽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直播中的不良风气 “客人”,菏泽市火速修缮路面;菏泽移动、联通、电信把 信号车开到南站,并现场增设网络基站;志愿者服务纷纷跟 进,为外地游客免费提供手机充电、道路指引等服务。16 日 13 时,“菏泽公安”发布温馨提示,因 2024 年春 季高考菏泽南站附近学校设有考点,为给广大考生营造良好 的考试和生活环境,5 月 17 日至 19 日菏泽南站广场停止一 切文娱活动。郭有才及其他网友直播活动改为其他地点进行。 17 日 13 时,“菏泽文化旅游”发布视频称,郭有才被 ‘留量’。如果任由这群无下限的网络主播在菏泽南站肆无 忌惮,不仅拉低了众多游客对菏泽这座城市的印象分,更破 坏了菏泽的网络生态环境。” 北京晚报发文表示,“菏泽南站连发两通公告,显然看 到了问题严重性,既是实实在在保障中高考学生的休息和考 试,也是对‘群魔乱舞’的主播们下了‘逐客令’。面对不 期而来的‘泼天富贵’,菏泽的这一决定无疑是艰难的,但 又是清醒而明智的,即城市再想火也不能靠群魔乱舞,否则 再大的流量都0 魔豆 | 16 页 | 1.36 MB | 1 年前3高中奖励上清华的学生百万元,当地教育局叫停的分析报告
则批评这种过度物质化的奖励导向扭曲了教育本质,使学生过 分关注物质回报而忽视兴趣培养,加剧了教育功利化倾向。 贵港市教育局已叫停此举,认定其违反《深化新时代教育 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严禁宣传炒作高考成绩和升学率的规 定。舆论普遍认为这实质是学校的招生营销策略,通过高调宣 传吸引优质生源,最终由其他学生家庭买单。 该事件反映出社会对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分歧,以及民办教 育机构在市场竞争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平衡难题。 高中奖清华学生百万被教育局叫停 事件看法多 元,核心围绕奖励合理性与政策合规性展开。 部分网民认为学校重金奖励虽有激励作用,却违规且影响 公平,如@ “ 天天爱生活指出,该校行为被教育局定性为 违规 ” 宣传高考成绩 ,符合教育部打击此类做法、纠正错误教育评 价的导向; @小韶爱分析也提到,类似温州民办高中奖清北学生 50 万宣传被叫停,学校过度放大优质教育资源作用,本末倒置, 叫停是为教育健康发展。0 魔豆 | 9 页 | 288.99 KB | 1 月前3202505涉高校热点舆情
............13 5. 夏季极端天气叠加校园安全隐患...........................................................13 6. 高考期间招生政策解读成舆情重点.......................................................141 前言 2025 年 5 月校园管理类事件密集爆发,进一步暴露出基 勤等部门开展“安全月”专项排查,聚焦重点区域和薄弱环 节,提前发布安全提示,并通过组织直播演练、事故警示教14 育等形式,切实增强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校园整体应急 响应和处置能力。 6. 高考期间招生政策解读成舆情重点 高考结束后,考生与家长对高校录取政策、专项计划、 招生宣传信息高度敏感,若高校信息发布不及时或存在模糊 表达,可能被解读为“歧视”“不公”,引发外部舆情。建 议招生部门提前制作“政策问答手册”与“家长版解读图解”,1000 魔豆 | 16 页 | 584.34 KB | 4 月前3中专生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
别和培育机制,让有天赋、肯努力的人才早日脱颖而出,让 不同类型人才都能尽展其才,让每一块金子都能闪光发亮。 新黄河:纵然近些年来,针对应试教育存废之争的舆论 喧哗从未终止,但无论正反双方,又都必须理性地承认,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是我国现阶段教育发 展和阶层跃迁的最合理的公约数。所谓最合理的公约数,就 是能尽量满足各方诉求与利益并让各方公正博弈。 相关议题也引发网民的广泛关注。综合来看,包括以下0 魔豆 | 6 页 | 187.04 KB | 1 年前3【商务分享版】2024年上半年网络舆论观察
国和俄罗斯缺席乌克兰和平瑞士峰会的事件。他们在台湾、新疆、西藏 等中国内政问题上,指手画脚,横加干涉。另一方面,国内民众对境外 议题的关注度提升。以巴以冲突为例,从境外开始的声援行动已经蔓延9 至国内,高考期间考生面对考场外的媒体镜头展示巴勒斯坦国旗,引发 境内外舆论关注。除此之外,在这个“大选年”全球多国政权交替,印 度、美国等选举进程,以及候选人、新执政党的对华政策成为讨论焦点, 相关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 如何重建获得感,保护、激发年轻一代进取与追梦的意愿,应当成为思 考的重点。 3. 需警惕舆论对立性、煽动性、极端化趋势加剧 一是“女拳”与“仇女”对立中,部分阴谋论以“塔拳一体”等概 念传播。如高考期间,一则“考生因鞋子含有金属无法进入考场、最终10 在当地特警的帮助下迅速购买拖鞋得以顺利参加考试”的新闻,当事考 生因短裙穿着被拖入恶意揣测、造黄谣和网暴中。又如胖猫跳江事件中, 存在部分0 魔豆 | 16 页 | 1.02 MB | 1 年前3
共 15 条
-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