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
114.64 KB
3 页
0 下载
5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中国科学报:考生究竟在信张雪峰什么
(文稿转自中国科学报)
6 月 2 日,考研培训教师张雪峰在直播结束时发表“告
别宣言”,宣布暂停直播两个月,也可能是长期停播。他直
言“动了太多人的蛋糕”,并含泪向考生、家长鞠躬。随即,
有不少支持者表达了不舍之情。
2016 年 6 月,张雪峰凭借《七分钟解读 34 所“985”高
校》走红网络。之后他从北京转战苏州,被考生、家长奉为
圭臬。新闻学、小语种、电子科大……专业或高校因他的一
句点评,录取成绩、报考人数暴跌或暴涨。他的成功源自一
个熟悉网红经济的意见领袖,对唯分数论、职业生涯规划缺
位、复杂招生规则等痛点的精准把握与解析。
张雪峰停播了,是不是我们只能去信“李雪峰”“王雪
峰”?不,其实有一个关键路径被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即对一个人一生所要从事的职业的预期与规划。
信以张雪峰为代表的志愿填报机构,还是以学校为代表
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背后是两套逻辑。
信志愿填报机构,是一个短平快的操作。“12 年学习,2
天高考,2 小时定志愿”是中国考生的常态,信志愿填报机
构的好处在于快速决策,坏处在于弱化考生的兴趣、个性,
看似“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但本质上是分分必较的博弈。
又有多少迷茫的考生、家长走进志愿填报机构时,撂下一句话“不挑学校、专业,只要就业好,去这个分数够得着的最
好的大学”。
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长大后,
你想做什么”是每个孩子接受过的最朴素的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势在于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劣势
在于过程繁杂,但其本质上是明心见性、去功利化地作选择。
当一个人明确了职业目标、人生奋斗的方向,他的自驱力将
无比强大。
然而,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按理想路径发
展起来,少有中小学校长敢冒着升学率、高考成绩下降的风
险,大力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矛盾后置带来的结果是,
大学大类招生、转专业等补救措施频出,使得招生规则越来
越复杂。待解未解的矛盾最终把志愿的选择权,拱手让给了
“张雪峰”们。
难度大,是不是就不要做了?结合现实、寻找兴趣从来
就不是一个激进的过程,也不是单开一门职业生涯规划课就
能解决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城市的示范中学,邀请家
长为中学生介绍自身的工作,科普工作者给中学生上航空、
建筑、美学课程。
但这样还不够,国外的做法是把生活体验渗透到课程建
设当中。譬如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建立了完善的职业生涯规
划教育体系。其中,小学阶段将两万多种不同的职业归纳为15 个职业系统,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初中
阶段通过对农业、商业、通信、建筑等门类的职业训练和社
会实践,引导学生按兴趣、爱好、特点尝试选择职业。像这
样的课程建设是中国学生急需的。近年来,国家将劳动教育
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程,将科普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必修课程。
如果能拿出这样的魄力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迟早有见成
效的那一天。
假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起来,还会不会有人信“张
雪峰”?相信会有的。就像去果园里摘苹果,如果只有一次
机会,谁都渴望摘到最大、最红的那一个,把分数与选择权
发挥到极致,是人性使然。但那个时候,考生在“知全貌”
的理性判断下,博弈与理想的天平将会悄悄发生变化——博
弈会更多让位于理想,理想的权重会在选择中增加。
甚至会出现“高分低报”现象。而由理想驱动的“高分
低报”,从来都不是一个失策的选择。云南农业大学咖啡科
学与工程专业在 2024 年首次招生,首届考生的考分高出二
本线七八十分,甚至达到一本线。“00 后”考生对从事咖啡
职业的向往可见一斑。我们事实上更需要理想的锚、引路的
人,而不是 N 个“张雪峰”号召“给我无脑冲”。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