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九)
二、生成式 AI 的伴生风险 8.技术漏洞导致技术风险,会泄露数据、外部攻击等社 会安全风险 从 ChatGPT 到 AGI: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 (九) 。 ·数据泄露风险。大模型需要海量数据,数据在清洗、 处理、传输过程存在数据非法获取或泄露风险,包括个人隐 私数据、商业敏感数据、政府机密数据等各种类型数据。如 果大模型在训练数据时看到很多密钥信息,它很可能在内容0 魔豆 | 7 页 | 208.35 KB | 3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一)
从 ChatGPT 到 AGI: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 (一) 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正在迎来一场由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模型引领的爆发式发展。全球掀起一场大模型热潮, Gemini、Copilot、LLaMA、SAM、SORA 等国外大模型如雨 后春笋般涌现,中国也掀起百模大战,2022 年被誉为大模型 元年。人工智能正逐渐深入地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人工智能 与数据要素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1]从 化安全问题,首先需要认清人工智能在信息生成和输出方面 的媒介特质。 一、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 1.一种媒介特质:生成式 AI 是一种大规模信息传播媒 介。生成式 AI 的未来,不仅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一个 工具,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达的一种媒介。众所周知,媒 介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既包 括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介,也包括网络、 手机等新兴媒介。ChatGPT 等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是一次 等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是一次 技术革新,也是一次媒介革新。它会按照用户指令自主进行 文本、音频、图像、视频、游戏等内容的再生产或再创作,成为信息传播媒介,同时也是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传播载体。 作为一种新生媒介,ChatGPT、AGI 与传统媒介的最大区别 是利用算法生成和传播内容。这种内容生成方式被称作 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即由人工智能作为内容创作主 体,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与场景决策模型等技术生成内容,是0 魔豆 | 6 页 | 173.33 KB | 3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五)
个单词,远快于 人类生成文本的速度。第二种是利用多模态和迁移学习,超 越文本数据从其他领域获取数据,比如视频、图像、金融市 场数据或科学数据库。[1 从 ChatGPT 到 AGI: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 (五) ] 不过,这并非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如果网上大部分文本都是 AI 生成的,而用合成数据训练的大模型会发生什么? 大模型开发需要更多数据进行训练,而由 AI 生成的合成数0 魔豆 | 5 页 | 162.88 KB | 3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六)
从 ChatGPT 到 AGI: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 (六) 二、生成式 AI 的伴生风险 5.人机能力非对称导致“自主欺骗”,会有目的欺骗人 类甚至主动欺诈和选举篡改。2023 年,OpenAI 提出超级对 齐(superalignment)[1]概念,即当超级智能拥有比人类更 丰富的世界知识,比人类更聪明时,人类作为弱监督者如何 监督、对齐和控制超级智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0 魔豆 | 8 页 | 203.25 KB | 3 月前3从ChatGPT到AGI:生成式AI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二)
从 ChatGPT 到 AGI:生成式 AI 的媒介特质与伴生风险 (二) 二、生成式 AI 的伴生风险 ChatGPT 等生成式 AI 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 展现出惊人的推理能力,但人们对其内在运行机理尚不清晰, 可解释性的难度很大,并存在一些技术缺陷,这些问题能否 解决对控制并限制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至关重要。需要看到, ChatGPT 等在短时间积聚起庞大活跃的全球用户群体,正给 等在短时间积聚起庞大活跃的全球用户群体,正给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行为观念带来重大影响。但是, 这种以数据和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媒介,也存在虚假信息泛 滥、干扰舆论导向、挑动价值对立、传播不良内容等伴生风 险,就像一头正在向我们走来的灰犀牛。2023 年 5 月,Gartner 发布法律和合规领导者必须评估的 ChatGPT 风险报告并指 出,ChatGPT 和其他大型语言模型(LLM)工具生成的输出 容易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1]生成式0 魔豆 | 4 页 | 153.65 KB | 3 月前3微博、抖音、小红书上的热搜态势及对舆情引导的启示
20%。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之一,中 国社交媒介用户已超 10 亿,超过 95%以上的移动用户通过移 动设备访问社交媒介。 在国内,既有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强连接社交媒介,如微 信、QQ 等;也有以陌生人社交为主的弱关系社交媒介,如微 博、小红书、抖音等。在这些社交媒介中,用户生产、全民 参与保证了数字内容的源源不断,也共同构建了新时代的文 化生态、传播景观。 对比分析:社交媒介内容生态特点 (一)传播模式:全民参与,建构交互关系 (一)传播模式:全民参与,建构交互关系 传统媒介传播通常采用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信息由传 播者传递给接收者,再通过特定渠道进行反馈,但反馈的即 时性较弱,机会也较少。这种传播模式常见于从上到下、从 专业到非专业的权威(专业)传播中,虽然具备一定的广泛 性和权威性,但缺乏互动,受众的参与感不强。 社交媒介的传播强调全民参与和交互,形成自下而上的传播,是一种多维立体的网状结构,它通过鼓励受众参与, 也更加多元,讨论议题不再受传统传播者的限制,具备更多 不可预测性。 (二)受众角色:参与内容生产和分发 传统传播中,受众是“想象中的受众”,是模糊的、不 确定的大众概念,其内容创造力和传播力也被限制。而在社 交媒介中,受众则从“想象受众”变为“量化受众”。他们 按自己的表达欲和资源储备进行内容呈现,较少受到他人的 限制。 在内容分发过程中,一方面在算法推荐环境下,受众及 其行为被标签化和量化以改善算法体验,从而使得算法收集、0 魔豆 | 14 页 | 412.70 KB | 3 月前3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根据传播生命周期理论,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风险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表现为舆情风险形成期、 扩散期、高涨期和消退期等。不同阶段,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表现出不同特征,呈现出特定的演化规律。 数字传媒背景下,现代媒介技术的加持,使得网络舆情风险呈现新的样态。 一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风险。数字媒体允许用户对传播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使得数字媒体内 容更加灵活和可塑。用户可以通过剪辑、合成和特效等技术手段创造新的媒体内容。这种情况下,不同观 信息传播更加 容易和迅速,在缺乏有效监管和验证机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实信息甚至谣言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 发社会恐慌。 三是媒介技术衍生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对意识 形态的传播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新的媒介技术为意识形态的传播提供了更灵活的方式和手段; 另一方面,这些技术也可能被用于操纵和控制公众舆论。数字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风险,还体 得舆情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变 异和衍生,增加了舆情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部分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可能夸大事实 或选择性报道,进一步加剧了对真实性与可信度的挑战。 四是数字媒介的广泛使用衍生新的舆情风险点。在数字传媒环境下,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成为引发舆 情和法治风险的新增长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言论自由面临着严峻挑战。数字传媒背景下的舆情传播具有 多向性和多主体参与性,0 魔豆 | 3 页 | 379.24 KB | 2 月前3从语言到人工智能:每一次传播革命都是一次人类社会的进步
南方封面图片来源 | Pixabay 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 演进史诗。从远古时期语言的诞生,到现在人工智能的 崛起,每一次媒介变革都深刻地改变了传播格局与人类 社会的面貌,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媒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传播是 人与人之间通过媒介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 这两者密不可分。人类每一次传播革命或媒介革命,都 是人类意识的升华与延伸。 在这个时期最主要特征就是出现了记者,编辑及新 闻机构,而且规模不断扩大,他们不仅在帮助大众选择 信息,也在引导着大众,左右着大众,于是一些官方媒 体和受众较多的媒体成为主流媒体。 报纸 报纸具有独特的媒介特征,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评论是报纸的重要特征之一,在 报道重大政治事件时,报纸会采访相关专家、学者和政 府官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为读者提供有价 值的参考。新闻调查是报纸的另一重要特征,通过深入 了内容的质量和权威性。在学术期刊领域,如《中国社 会科学》《经济研究》等国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 文代表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图片来源:Pexels 保存期长是期刊的一大优势。与报纸等其他媒介相 比,期刊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更易于保 存和查阅。许多学术期刊和专业期刊会定期出版,形成 系列刊物,方便读者进行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研究参考。 在特定领域的知识传播方面,期刊发挥着关键作用。100 魔豆 | 22 页 | 862.70 KB | 1 月前3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前序
今互联网遍及每个人,使认知战的覆盖面和影响度远超以往。 巴以冲突期间的网络战和认知战相互交织,以网络为中心的 认知战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一环。那么,这场认知战的主要 战法是什么?即相关各方对网络连接力、媒介连接力、信息 连接力和情绪连接力的激烈争夺。在俄乌冲突中,美西方凭 借全球媒体传播优势和网络基础设施垄断地位,对俄实行网 络断连和媒体噤声,操控涉俄乌冲突的国际舆论,进而影响 战争走向和实力消长。例如,美西方把网络平台武器化和意 和意 识形态化,推出“算法战”“深伪战”等新战术。 而巴以冲 突再现这些认知战新战法,即争夺网络连接和信息链接,控 制认知信息流动和信息级联,各方运用摧毁瘫痪网络连接 (网络断连)、资本控制媒介连接(媒体噤声)、算法操纵信 息连接(算法诱引)、谎言催化情绪连接(深度伪造)等战 术,围绕网络连接力、媒体连接力、信息连接力和情绪连接力而奋力争夺。例如,以色列限制外国媒体进入加沙,攻击 通 媒体 炮制大量虚假新闻,发起煽动浪潮,这些虚假消息被西方媒 体竞相报道并大肆渲染。Facebook 等社交媒体则严格限制反 以叙事,而允许以色列强化己方叙事。 (一)网络连接力之争 (二)媒介连结力之争 (三)信息链接力之争 (四)情绪联结力之争0 魔豆 | 4 页 | 198.39 KB | 3 月前3百度副总裁强制要求全员做短视频舆情分析
,定 期组织不同类型高管形象危机案例的应急演练。定期进行高 管网络舆论形象评估,把握高管形象现状和隐患,将问题解 决在苗头期。 四是重视短视频这种新生的媒介形态。目前短视频越来 越成为公众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工具。但是短视频这一媒介形 态也存在不确定性,首先,除了企业官方账号,其余的短视 频账号与个人捆绑较为紧密,由此看来璩静试图将自己,乃 至强制要求员工将其短视频账号与百度本身所绑定的做法,0 魔豆 | 7 页 | 513.46 KB | 1 年前3
共 33 条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