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产业—国内之进展
空间信息产业—国内之进展 编者按:空间信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信息产业,他深度 融合卫星导航、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核心技术,在 智慧城市建设、商业运输物流、应急响应保障、低空精准飞 行等应用场景中潜力巨大。根据有关资料,作者编发两篇有 关空间信息产业的文章,一篇是“国外之观察”,一篇是“国 内之进展”。供大家参考! 一、发展历程 相比较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空间信息产业率先实现 实现 了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际化,我国空间信息产业起步较晚, 但在国家政策加持、业务需求和资本助推下、我国空间信息 产业也在加快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之路。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在“331 工程” 牵引下,198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 卫星。1998 年,我国加紧开展了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技术开 发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 年,我国与尼日利亚签 星以及三批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低轨星座建设 显著加速。 重大卫星通信项目纷纷落地。2023 年 2 月,空间电磁频 谱研究院及低轨卫星星座产业化项目落户重庆,聚焦空间电57 磁频谱研究、空间气象数据应用研发、空间信息产业链引育 孵化及商业应用相关核心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6 月,成 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联盟正式启动,成都卫星互 联网产业园揭牌运营。 新政策新模式新标准出台。2023 年,工信部宣布对卫星300 魔豆 | 11 页 | 225.41 KB | 26 天前3空间信息产业—国外之观察
12 空间信息产业—国外之观察 编者按:空间信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信息产业,他深度 融合卫星导航、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核心技术, 在智慧城市建设、商业运输物流、应急响应保障、低空精准 飞行等应用场景中潜力巨大。根据有关资料,作者编发两篇 有关空间信息产业的文章,一篇是“国外之观察”,一篇是 “国内之进展”。供大家参考! 一、发展历程 “通导遥”作为空间信息应用的基础,国外已在数十年 的“试验监测型卫星系列”也在这一时期陆续发射,用于研 究全球变化、地质活动等重要科学问题。 经过长期发展与变革,空间信息产业逐步从军事应用拓 展到民用和商业应用,经济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 化、行业影响力日益彰显。未来,卫星应用产业将进一步与 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高效联动,借力世界各国经济转 型升级的东风,拥有更多新机遇和新市场,实现更大地发展。 二、产业发展现状 根 土地利用和城市管理等方面,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 度。 (3)上中下游协同配合,打通生态全产业链 国外空间信息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展。产业链包括 上游的卫星制造、遥感器研发等环节,中游的数据处理、分12 析等环节,以及下游的应用服务环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和应用领域的扩展,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推动了空间信息产业规模的扩大。 以遥感产业为例,在卫星制造和遥感器研发方面,随着 技术的进步和300 魔豆 | 10 页 | 223.17 KB | 21 天前3埃菲尔铁塔再遭火灾,莫让AI虚假信息“火上浇油”
埃菲尔铁塔再遭火灾,莫让 AI 虚假信息“火上浇油” 当地时间 24 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一层与二层间的 一个电梯井发生火灾,疑似由电线短路引起。火灾触发警报 后,现场 12000 名游客被紧急疏散,铁塔关闭。消防部门迅 速响应,火势很快得到控制,未造成人员伤亡。铁塔在当天 中午部分重新开放,但仅开放至第二层。目前,相关部门正 在对起火原因展开调查。同时火灾发生后网上流传大量虚假 的埃菲尔铁塔起火图,多为 日 20 时至 25 日 14 时,“埃菲尔铁 塔发生火灾”相关舆情信息约 3.1 千条。24 日晚,央视新闻、 环球网、新京报等权威媒体对火灾事件进行报道,“埃菲尔 铁塔火灾”相关话题,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热度迅 速攀升。25 日,媒体披露现场 1200 名游客被紧急疏散、铁 塔随即关闭、火被扑灭、无人员伤亡等信息,进一步推动了 话题的传播,并于当日 8 时达到舆情传播峰值,随后舆情趋 是本次舆情讨论的主要阵地,占比分别为 31.4%、30.23%;其次是微信、短视频和 网站等平台。从报道情感情况来看,本次事件以客观报道为 主,中性报道占比 70.16%;其次是“AI 生成的起火图”引 发恐慌,负面信息占比为 21.92%,持正面观点的占比 7.92%。 具体占比情况见上图。 热门文章列表 从“埃菲尔铁塔发生火灾”相关热门文章情况可知,中国 新闻网、环球网、封面新闻等权威媒体发表的文章转载量高,0 魔豆 | 7 页 | 443.97 KB | 9 月前3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前序
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前序 。 2023 年 10 月 7 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代号“阿克萨 洪水”袭击行动,以色列随即对哈马斯和加沙实施“铁剑” 报复行动,这是继 2022 年俄乌冲突后又一大战事。双方除 了进行军事对抗,还展开激烈认知对抗,各自瞄准国内国际 民众展开认知传播,试图影响国内国际舆论。于是,与军事 冲突相关的真实与虚假信息交织,仇恨与同情情绪扩散,国 面这场冲突是关于认知的战争,讲述的是“谁是受害者、谁 是侵略者”的故事,而谎言和虚假信息发挥着关键和持续的作用。 同样,2012 年、2014 年的巴以冲突也是伴随战争进程, 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同情大量伤亡的巴勒斯坦民众,外界对以 色列军事行动的支持逐渐减弱。这背后也是认知战在起作用, 相关各方利用冲突图像和视频以及战争苦难来影响甚至引 领国际舆论。双方都大量发布利己信息,试图把自己塑造为 正义的一方。例如,以色列利用媒体策略来赢得同情,强调 其类似“9·11”恐袭的受害者,并证明以军报复的合理性; 哈马斯则渲染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以色列采取一系列 宣传策略:强调哈马斯 10 月 7 日袭击是恐怖屠杀,指责亲 巴群体并为轰炸加沙辩护,限制冲突信息从加沙流出,通过 宣传军事实力和对加沙的打击来鼓舞本国民众。 以色列将哈马斯与 ISIS 相提并论,模糊平民与战斗人员 的界限,声称巴勒斯坦人拒绝共存,并将以军报复描绘为一 场解放巴勒斯坦人0 魔豆 | 4 页 | 198.39 KB | 3 月前3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㈠网络连接力之争
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㈠网络 连接力之争 (该文章转载于黑鸟智库) (一)网络连接力之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伴随军事冲突的认知战,首 先要摧毁或瘫痪敌方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物理破坏和 网络攻击,使对方成为网络孤岛和信息孤舟。 双方都通过军事硬攻击,试图摧毁对方的信息基础设施, 切断对方通讯,阻滞信息传播。哈马斯所在的巴勒斯坦,信 息基础设施落后且脆弱,有限光纤网络仅能勉强覆盖部分主 息基础设施落后且脆弱,有限光纤网络仅能勉强覆盖部分主 要城市,带宽有限且稳定性差;无线通讯基站量少且分布不 均,信号强度在偏远地区和冲突前沿地带薄弱。即便如此, 以色列还是果断攻击巴信息基础设施,通过轰炸等对加沙断 电断网,试图阻断加沙与外界通讯。以色列之所以对巴信息 基础设施狂轰乱炸,就是为了阻止加沙居民和媒体向世界讲 述悲惨境遇。联合国人权事务负责人特克谴责以色列中断加 沙互联网和电信,“使加沙人民无法了解当地正在发生的事, 地两家主要电信公司后,加沙的电力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 中断,信息传播渠道阻断,进一步导致哈马斯在舆论上的弱 势。哈马斯只能使用简易无线电通信设备,在有限范围维持 断断续续的通信。不过,也有一些友好国家为其提供卫星通 信频段与设备支持,使哈马斯能一定程度突破信息封锁。哈 马斯通过卫星可以向国际社会反映加沙的平民苦难、医疗短 缺等情况,争取国际支持与援助。 以色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境内光纤网络密如 蛛丝,基站遍布城乡,4G0 魔豆 | 14 页 | 402.75 KB | 3 月前3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一)网络连接力之争
巴(哈)以冲突认知战:网络连接与信息链接之战: (一)网络连接力之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伴随军事冲突的认知战,首 先要摧毁或瘫痪敌方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包括物理破坏和 网络攻击,使对方成为网络孤岛和信息孤舟。 双方都通过军事硬攻击,试图摧毁对方的信息基础设施, 切断对方通讯,阻滞信息传播。哈马斯所在的巴勒斯坦,信 息基础设施落后且脆弱,有限光纤网络仅能勉强覆盖部分主 要城市, 要城市,带宽有限且稳定性差;无线通讯基站量少且分布不 均,信号强度在偏远地区和冲突前沿地带薄弱。即便如此, 以色列还是果断攻击巴信息基础设施,通过轰炸等对加沙断 电断网,试图阻断加沙与外界通讯。以色列之所以对巴信息 基础设施狂轰乱炸,就是为了阻止加沙居民和媒体向世界讲 述悲惨境遇。联合国人权事务负责人特克谴责以色列中断加 沙互联网和电信,“使加沙人民无法了解当地正在发生的事, 并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加剧平民的苦难。” 地两家主要电信公司后,加沙的电力和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 中断,信息传播渠道阻断,进一步导致哈马斯在舆论上的弱 势。哈马斯只能使用简易无线电通信设备,在有限范围维持 断断续续的通信。不过,也有一些友好国家为其提供卫星通 信频段与设备支持,使哈马斯能一定程度突破信息封锁。哈 马斯通过卫星可以向国际社会反映加沙的平民苦难、医疗短 缺等情况,争取国际支持与援助。 以色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境内光纤网络密如 蛛丝,基站遍布城乡,4G50 魔豆 | 14 页 | 377.53 KB | 2 月前3学信网显示结业错失月薪4万工作引舆论热议
工作案”迎来最新进展。据此前报道,卢女士称自己在 2002 年本科毕业时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但学信网 却显示为结业。这一信息差异导致她错失了月薪 4 万多的工 作机会。卢女士将母校诉至法庭,法院一审判决校方需在 60 日内重新处理其修改学信网信息的申请并予以书面答复,二 审维持原判。然而,在判决生效后的 60 日内,校方仍以未 达到毕业学分要求等理由拒绝将学信网的结业状态改为毕 日 16 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 2 千余条。据 监测数据,微博#学信网结业错失工作高校拒改学历#和#学 信网显示结业错失工作案迎新进展#两个话题登上热搜榜第 一位和第六位,从而带动该事件在今日 15 时达到讨论峰值 点,舆情还在持续发酵中。平台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看,微博是该事件讨论的主要阵地,占比 81.36%,其次是微信和 APP 信息。 情感倾向占比图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谴责学校拒改学历的负面信息为主,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谴责学校拒改学历的负面信息为主, 占比 68.27%;其次中性信息,占比 31.21%;正面信息较少, 占比 0.52%。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拒改学历”“错失工作”“结 业”“高校”“卢女士”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对卢女士错失月薪 4 万的工作机会感到遗憾 和惋惜,明明持有学校颁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学信网却显 示为结业,这对她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0 魔豆 | 5 页 | 251.69 KB | 11 月前3100条定律 蒲公英效应
提醒和转发来实现各种形式互动。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就 像被吹开的蒲公英,向不同的方向进行扩散,最后信息会去 适应用户的需求,落到最合适的土地上。在社交媒体出现之 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门户网站,信息传播都是单向且一 步即止的。社交媒体的关系链打通了人际传播的快捷渠道,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转播按钮就可以把信息分享到周围的朋 友。社交媒体一条质量好的信息,在被浏览后会被多人转载 分享,这种人 分享,这种人人分享的方式就是蒲公英式分享。信息就像被 吹开的蒲公英,向不同的方向扩散,用户也会根据自己的兴 趣对其选择性接受。 随着社交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每个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 源头。信息从一个用户账号发出后,多个其他用户账号转发, 以其他用户账号为中心再次进行转发,然后四散扩散。根据扩散速度会分为第一圈层、第二圈层和第三圈层等。这种蒲 公英式放射状传播模式,能有效利用转发优势扩大信息覆盖, 加速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当社交媒体用户转发积累到某个 838。在社交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利用用户自身关系链的影响会辐射到更多受众。这其中,微博类社交媒体 的弱关系链将蒲公英效应发挥到极致。微博的关系链较为开 放,信息依托关系链传播,而不会被关系链封闭住,用户很 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用户喜爱自我表达的特 性,使 A 信息经过转播加之用户不同视角的评论,逐渐变成 A+B 信息、A+C 信息甚至完全没想到的 E 信息。 现在,媒体、政府、企业设立官方微博早已屡见不鲜,0 魔豆 | 4 页 | 149.96 KB | 3 月前3100条定律 逆火效应
逆火效应(back fire effect),是指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 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 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发现, 当人们的观念已经形成,你对他们的任何一个反驳都可能成 为反过来伤到自己的子弹。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 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 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他人信 息轰炸 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 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 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2006 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和乔治亚州立大学 的杰森•雷夫勒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 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伪造的新闻,再阅读真实 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而第二则真实的消息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 对错误信息的信任。心理学家说,这样的故事 就像剧本一样。我们可以决定安排剧本的情节按照自己的喜 好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实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 己的口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说法会拒绝 科学、理性和事实,一些人受骗后非要打钱给骗子,警察和 银行怎么解释都不信,怎么拦都拦不住。 逆火效应在互联网上更是表现明显。网上不实信息泛滥, 政府、精英和主流媒体的更正信息就像一把把逆火的枪,因0 魔豆 | 5 页 | 183.56 KB | 3 月前3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智库中国” 数字传媒技术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促使数字传媒时代舆情风险 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数字传媒衍生舆情新样态 根据传播生命周期理论,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风险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表现为舆情风险形成期、 扩散期、高涨期和消退期等。不同阶段,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表现出不同特征,呈现出特定的演化规律。 数字传媒 容更加灵活和可塑。用户可以通过剪辑、合成和特效等技术手段创造新的媒体内容。这种情况下,不同观 点和立场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复杂多变、难以掌控。这不仅可能 引发社会舆论的混乱,还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二是信息茧房加剧舆情风险。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即用户被禁锢在舒适区内,无 法接触到多样化的观点和信息。这不仅限制了用户的视野和思维,也容易导致意识形态的极化和固化。在 这 这种情况下,不同意识形态群体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对社会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与此同 时,信息茧房造成虚假信息传播,衍生信任危机。数字传媒时代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虚假信息传播更加 容易和迅速,在缺乏有效监管和验证机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实信息甚至谣言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引 发社会恐慌。 三是媒介技术衍生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对意识 形态的传播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0 魔豆 | 3 页 | 379.24 KB | 2 月前3
共 327 条
- 1
- 2
- 3
- 4
- 5
- 6
-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