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遇袭后:中东国家的回应与安全格局新动向
144.43 KB
4 页
0 下载
4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多哈遇袭后:中东国家的回应与安全格局新动向
25 年 9 月 9 日,以色列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针对停火
谈判中哈马斯代表的住所发动打击。随即引发海湾地区及
更广泛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强烈反弹。多国领导人紧
急聚集多哈,将愤怒转化为统一表态:呼吁保护国家主权、
重新审视与以色列的关系、并探讨建立集体防御机制。此
次危机是以巴冲突的延宕,凸显了区域安全赤字与缘博弈
的复杂性。
一、遇袭后的紧急动员
2025 年 9 月 9 日的空袭直接打断了正在进行的停火谈
判,也让卡塔尔作为调解地的中立性受到严重冲击。该事
件中东地区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安全焦虑与外交抗议。9 月
15 日,阿拉伯联盟和伊斯兰合作组织成员国召开紧急峰会,
发表公报,谴责针对调解国领土的军事行动,并呼吁采取
集体行动以维护主权和区域稳定。海合会成员国明确提出
要“激活联合防御机制”,将安全议题从口头谴责与外交
抗议,推向向制度化回应。
从峰会公报可以看出三个方向:一是区域国家希望减
少对外部大国的单一依赖,探索区域性的安全机制;二是
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国家形成新的政治与道德压力;
三是将事件上升到国际法与联合国层面的追责,以增加国
际话语筹码。然而,表面上的“团结”难掩现实的困境与无力卡塔
尔作为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国遭袭,使各国普遍感到“没
有真正的安全区”。加沙危机激起的民愤、多哈遭袭引发
的安全焦虑使多哈宣言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我们听到了
史无前例的严厉措辞。然而,在操作层面,限制与分歧严
重存在。各国的经济考量、对卷入冲突的忌惮以及对美国
安全保护的依赖上令其难以达成完全一致。要真正实现联
合防御,不仅需要极强的政治意愿和相互信任,还需要在
情报共享、后勤和指挥体系等展开深度协调,而这些在短
期内很难落实。
二、危机催化下的新同盟
在集体谴责的余波未定之际,2025 年 9 月 17 日,沙特
与巴基斯坦宣布签署防务条约。两国约定若一方遭到侵犯,
另一方将视同自身遭到攻击。此举意味着两国正式结成军
事同盟,被普遍解读为对“多哈遭袭”引发安全真空的直
接回应。
沙特是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性国家,也是全球重要的能
源输出国。巴基斯坦则是伊斯兰世界的拥核国家,且其军
事实力在近年与印度的摩擦中得到验证。两国的结盟,不
仅放大了各自优势,也为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提供了美军
之外的安全选项。这无疑是对以色列扩张野心的威慑和对
美国安全承诺失信的回应。沙巴结盟还有一层深意。巴基斯坦与中国有深入军事
合作,而沙特则长期依赖美国装备。受制于美国压力,沙
特在发展对华军事合作上保持谨慎,但通过与巴基斯坦的
绑定,其增大了在中美之间的回旋空间。因此,沙巴结盟
不仅是区域安全形势的产物,也是大国博弈背景下两国谋
求战略平衡的举措。沙巴结盟将为区域集体防务探索提供
了示范效应,阿拉伯国家在安全上“去美化”和向中国靠
拢的趋势将不断演进。。
三、日渐暗淡的灯塔
美国自诩为全球领导,执着地维系着它对中东的主导
权。但在卡塔尔遭袭后美国一方面安抚卡塔尔,另一方面
却成了少数未谴责以色列的国家之一,美国务卿卢比奥甚
至第一时间奔赴以色列力挺内塔尼亚胡,这让美国遭到了
中东国家的白眼。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最新加沙停火决议表
决中,14 个国家纷纷举手赞成,美国则第六次投了否决权。
现场美国代表奥塔古斯的一袭红衣显得格外刺眼,也燃起
了阿拉伯人民心中的怒火。如果不是特朗普推动亚伯拉罕
协议,图谋建立美以为中心的中东新秩序,哈马斯也不会
感到穷途末路,以至于铤而走险、越境劫持以色列人质;
如果不是美国一味纵容以色列推进定居者计划、蚕食巴勒
斯坦人土地,也不会让哈马斯这样的激极组织在加沙得势;
如果不是美国不停地给以色列输血,以军不可能持续攻击
加沙,升级冲突,以军也不可能多头出击,将战火燃烧到伊朗、叙利亚、黎巴嫩和也门。美国越是卖力的维护它在
中东的主导权,它的信誉越快破产。
多哈遭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东长期累积的安全赤
字、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脆弱。接下来形势的发展、冲突
的演进和各国的应对,将决定这次危机仅仅是旧秩序的一
次断裂,还是走向新秩序的分水岭。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