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真医生伪科普,背后还是利益诱惑
117.94 KB
3 页
0 下载
4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马上评丨真医生伪科普,背后还是利益诱惑
(文稿内容转自天眼新闻)
一些穿着白大褂也确实有资质的医生,他们发布的短视
频、在直播间说的话就一定靠谱吗?
5 月 29 日,“上海网络辟谣”刊文提醒,“真医生”也可
能发表伪科普信息。有的认证信息为某三甲医院急救科的医
生,在短视频中宣扬“反式脂肪酸的毒性超过了所有食品添
加剂”,还有皮肤科医生建议“用几块钱的碘伏来漱口”,甚
至医生表示“看手就知道体内有没有癌”。
这些伪科普信息,有的似是而非、言过其实,比如反式
脂肪酸确实有健康危害,不宜过度摄入,但在很多食物中存
在,没必要过度担心,将其打上“致命化学物质”的标签更
违背了科学精神。有的则颠倒黑白,对健康产生反作用,比
如用碘伏漱口容易刺激口腔黏膜、导致碘摄入超标,“看手
断癌”更有可能耽误正常的诊治。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判断科普内容的优劣,关
键在于其是否经得起科学验证,而非取决于科普者的身份。
部分医生凭借专业身份赢得公众信任,获得平台流量推荐,
却在网络上发表漏洞百出的言论,这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现代医学高度专业化、精细化,即便拥有执业资质的医
生,对专业领域外的医学知识也多是一知半解。那些传播伪
科普信息的医生,往往就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发言,结果就闹了笑话,误导大众。
从深层次追问,这些医生为什么背离了科学精神?是真
的相信自己无所不知吗?原因还是利益驱动。不少开设自媒
体账号的医生都签了 MCN 机构,机构指望医生通过带货、引
流等方式实现商业变现。一些医生哪怕心里明白自己的内容
输出经不起检验,也在利益的诱惑下口不择言。
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下场从事健康科普,消除公众
认知误区、普及医疗知识本有积极意义。然而,当健康科普
与商业利益深度捆绑,科普的纯粹性被破坏,甚至产生负面
效应。
有的医生在短视频创作时罔顾医德医风。比如,重复拍
摄同一个夸张的医疗剧本,甚至“软色情”内容来吸引眼球,
将医疗场景娱乐化、低俗化,围着“脐下三寸”编段子,还
挂上了“医学科普”的羊头。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医生群体
的职业形象,更可能向公众传递错误的医疗认知与价值观。
随着监管部门和平台严格审查的背景下,以往那些只是
穿着“白大褂”的假医生少了,以医生身份开设自媒体账号
必须接受资质认证。然而,对这些拥有资质却缺乏责任意识
的“真医生”怎么管、怎样管好,成为健康科普领域的新命
题。
除了平台加强专家审核队伍的建设,对健康科普严格内
容把关以外,医疗组织的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管也不可或缺。据悉,黑龙江、四川等地已发布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
单,其中就包括,禁止医生未经单位批准擅自以职务身份开
设个人科普账号。
卫健部门曾多次发文,严肃查处医院医生利用职业身份
参与医药广告制作与发布,参与直播带货等变相发布医疗广
告行为。唯有切断不正当利益链条,才能保障健康科普内容
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其实,原则上应该支持医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普,但
是让人担心的是,在流量和金钱的诱惑之下,一些医生可能
“把持不住”,特别是一些 MCN 机构通过打造医生人设,编
派了海量的营销话术,把科普变成了一门赤裸裸的带货生意,
滥用了公众对于医学专业人士的信任,如果不加以治理的话,
那么,很可能对于整个医生群体的社会公信造成严重的损害。
当真医生开始伪科普,把专业知识背景当成了带货的道
具,就涉及医德医风问题了,理应慎之又慎。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