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禁色令”背后的舆情思考
298.52 KB
6 页
1 下载
12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三河市“禁色令”背后的舆情思考
综合极目新闻、齐鲁壹点等报道,2024 年 12 月,三河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曾发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要求
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外,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2025 年
4 月,三河市城管部门开始通过口头传达的方式强制要求商
户推进招牌整改工作,随后当地蜜雪冰城、好想来等商家招
牌改色,以及三河市当地有关部门回应持续引发舆论广泛关
注。
被改为灰色的蜜雪冰城招牌,图源:新浪热点事件发展过程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齐鲁壹点等
舆论观点透视
(一)媒体观点
媒体质疑该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多数媒体对三河市
这一规定提出疑问。如新京报评论称,城市管理部门对商户
招牌颜色进行限制,应基于合理合法的考量,但此次三河市
的规定缺乏明确政策依据,在相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
中,并未明确禁止黑色,城管部门擅自扩大禁用范围,且在
无正式文件情况下强制商户整改,严重违背依法行政原则,
损害了商户的合法权益。
媒体批判 “一刀切” 的决策方式:媒体普遍批评当地
有关部门 “一刀切” 的决策方式简单粗暴。光明网发文指
出,城市治理需要精细化、科学化,不能简单地通过限制颜
色来实现所谓的城市形象提升。这种不顾商户利益、不考虑品牌价值的 “一刀切” 做法,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
而会引发社会矛盾,降低政府公信力。而且,在执行过程中
存在 “连锁品牌豁免、普通商户遭殃” 的不公平现象,进
一步凸显了决策的不合理性。
(二)律师/专家观点
专家从法律角度分析此事的合法性:北京市京都律师事
务所安璟律师表示,根据相关新闻报道,三河市相关部门尚
未下发相关文件,其执法违反了合法性原则。城管执法权通
常需依据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若地方性文件未明确授权
城管对门店招牌颜色、样式统一管理,或未对规划要求提出
禁止性规定,其执法则涉嫌越权。同时,城管口头通知要求
商户变换颜色,剥夺了相对人的知情权和申辩权,涉嫌程序
违法。
专家指出城市规划应遵循科学合理原则: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指出,城市规划应尊重商业规律、倾
听市民声音,“一刀切” 地禁止使用特定颜色的招牌,给
人简单粗暴的观感。任何涉及公众利益的政策,必须经过合
法性审查、公开征求意见等程序,杜绝 “拍脑袋决策”。
若确需整改,政府应承担费用或提供补贴,不能让商户为行
政意志买单。
(三)网民观点
网民质疑该规定不合理合规:绝大多数网民站在商户立场,认为商户有权自主选择招牌颜色,当地规定严重损害商
户利益。有网民评论称商家辛苦经营,招牌就是他们的标志,
突然强制换颜色,生意肯定受影响,太不合理了,更有网民
爆料称,燕郊儿童医院的红十字标志变成了绿色,这般操作
实在匪夷所思,啼笑皆非。
网民呼吁依法行政,提升治理水平:网民呼吁当地有关
部门应依法行政,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网民认为城市治理要
靠科学合理的政策,而不是权力的任性,希望当地政府能依
法依规办事,还有网民要求当地有关部门对此次事件作出合
理解释,并对不合理决策进行整改,以挽回政府公信力。
舆情分析解读
该事件暴露当地舆情风险意识的缺失
近年来类似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屡见不鲜,早在 2022
年,就有四川成都商户爆料,多家商铺招牌被街道办从中文
换成了拼音版;2021 年 4 月,网曝湖北十堰苏州路招牌被要
求采用黑底鎏金字搭配灰白墙;2024 年 12 月,河北省沧州
市新华区沧州站附近新华东路辅路,一条街被统一安装黑底
白字招牌。但本次三河市有关部门仍然推动相关“规划”的
实施,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舆情风险意识缺失
的问题。
其次,在本次舆情发酵的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
与处置呈现出“迟缓”“傲慢”的特点,刺激舆论不断反弹。一方面,截至目前,该事件发酵已经近一周的时间,但当地
仍然没有给出正面回应,所有的回应信息来源于媒体对地方
有关部门的采访报道,且城管、卫健委等部门的回应也存在
相对分散、前后不一等问题,不仅未能真正切中舆论关注的
政策合理性这一要点问题,甚至进一步牵连出相关政策在施
行过程中存在程序倒置问题,导致舆情的热度持续。可以说,
有关部门在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的处置存在严重失焦的问
题。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如果不怕麻烦、不心疼
钱,可以改回原颜色”的回应更凸显一种官僚主义式的傲慢,
这势必引发网络舆情的持续反弹。
“一刀切”式做法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社会舆论普遍期
待地方政府能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而
推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但三河市政府借城市规划之名,
对商家招牌颜色进行强制修改,在政策合理性、执法正当性
等多方面都显然违背社会舆论期待,更引发舆论关于“公权
力是否越界”等讨论,导致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城市治理还需坚持包容性与法治化
三河市城管部门在缺乏正式文件和法律依据的情况下
强制推行“禁色令”是一起典型的地方治理争议事件。事件
带来以下经验启示:
城市管理决策应当建立在充分调研和证据基础上,而非主观偏好或模糊的“城市规划”概念。特别是涉及众多市场
主体利益的政策,更需要严谨的成本效益分析和影响评估,
以及与涉事主体的充分沟通,避免“拍脑袋”决策。
程序正当性则是本次事件中凸显的另一问题,正如有媒
体指出的,政策法规还在出台发布的路上,临街店面已经纷
纷收到改造通知,这种“先行一步”的城市管理方式,折射
出三河市城管部门对执法程序的漠视和权力的滥用。城市管
理应该建立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之上,凭着“正待发布”
的政策文件,要求商户执行,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