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被误伤,国货崛起背后的舆情暗礁
191.25 KB
5 页
0 下载
5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008 | .pdf | 3 |
概览 | ||
百雀羚被误伤,国货崛起背后的舆情暗礁
一、概述
近期,网上流传一份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于 11 月 14
日发出的《举报答复书》,指出百雀羚生产的化妆品涉嫌使
用禁用原料,举报内容基本属实,已决定立案调查。据了解,
百雀羚是成立于 1931 年的知名国货护肤品牌,产品曾作为
向外宾赠送的国礼。
11 月 20 日上午 9 时,百雀羚就此事回应称,国家药监
局于 2021 年 5 月 26 日更新《关于更新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
的公告》,将“圆叶牵牛提取物”列为禁用原料,而百雀羚
含有该物质的产品在此之前已经生产。新规发布后,百雀羚
也已经调整产品配方,不存在违法添加禁用原料行为。
11 月 20 日晚,上海市药监局回应称,经立案调查后,
认定百雀羚不存在违反《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及禁限用原
料管理规定的情况。
二、传播情况
数据显示,19 日,《举报答复书》在网络流传,初步引
发舆论关注。20 日上午,百雀羚在微博平台发布情况说明后,
相关信息数量迅速冲高,形成本次舆情发酵过程中的信息峰
值;20 日晚间,上海市药监局回应百雀羚被立案调查一事,
推动舆情热度再度回升,随后信息热度回落。趋势图
此外,从各平台的舆情信息数量来看,微博平台是本次
舆情发酵的主要阵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21 日 15 时,全
网相关数据量达 13.5 万余条,其中,微博数据占据总数据
量的 75.28%;APP、视频等平台数据量较小,具体占比情况
见下图:
平台占比图
从各平台热搜话题来看,微博出现 16 个涉“百雀羚被
立案调查”的热搜话题,包括“百雀羚否认化妆品添加禁用
原料”“百雀羚否认化妆品添加禁用原料”等;今日头条有
3 个相关话题,包括“官方:百雀羚不存在违规行为”“百
雀羚涉嫌添加禁用原料基本属实”“百雀羚回应化妆品涉嫌添加禁用原料”;抖音有一个热搜话题为“百雀羚化妆品涉
嫌添加禁用原料”。
三、舆论观点
一是有网民猜测此次事件是竞争对手故意利用过期产
品或旧规定来制造事端,目的是损害百雀羚的品牌声誉,从
而抢占市场份额。他们认为百雀羚作为知名的国货品牌,一
直以来都备受消费者信赖,市场表现较为出色,可能因此遭
到了竞争对手的嫉妒和打压。
二是有网民认为此次事件的负面舆论如果被放大,可能
会使消费者对整个国货品牌群体的信任度产生动摇,影响国
货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和竞争力提升。
三是有网民认为有关部门在制订禁用原料名单时不应
“一刀切”,应考虑具体的剂量和使用情境,以更科学地评
估成分的安全性,有必要在行业内倡导更加精准的审核机制。
四是有网民认为在当前国货品牌不断崛起、市场竞争力
逐渐增强的背景下,不排除有境外品牌或势力出于商业利益
的考量,通过制造负面舆论来抹黑百雀羚等知名国货品牌,
从而达到打压国货、维护自身市场份额的目的。他们指出,
此前一些国内发展势头良好的行业或品牌也曾遭遇类似无
端指责和抹黑,企图以此来扰乱企业正常经营和市场秩序。
四、研判分析
“百雀羚化妆品涉嫌添加禁用原料”事件经调查虽认定百雀羚未违反相关规定,但在事件初期的负面舆论仍对行业
和国货品牌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首先,该事件初期负面舆
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国货品牌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少消
费者对国货产品质量产生怀疑,对国货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进而可能影响到消费者对整个国货品牌的信心。其次,受此
次事件的影响,消费者可能更愿意选择进口化妆品品牌,从
而加剧国货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使国货品牌在与进口
品牌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最后,此次事件也暴露
出企业在产品质量管控方面存在漏洞、行业监管面临较大的
难度和挑战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是国货品牌自身要注重品牌形象的长期建设。通过高
质量的产品、良好的服务以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式,树
立正面、稳定的品牌形象。同时,建立品牌危机公关机制。
当遭遇恶意抹黑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通过官方渠道发布
真实、准确的信息,澄清事实,减少负面影响。
二是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支持国货品牌发展
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帮助国
货品牌提升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其抵御恶意抹黑等
风险的能力。
三是国货品牌需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
能力,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和优化现有产品,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5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