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文档 环卫工“自扔自捡”,如此“补拍工作记录”实无必要

92.50 KB 3 页 0 下载 4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格式 评分
中文(简体)
.pdf
3
概览
环卫工“自扔自捡”,如此“补拍工作记录”实无必要 (文稿内容转自新京报) 近日,有网友爆料,成都街头有身穿环卫工服装的人“将 垃圾扔在马路上后又捡起”,全程有人拍摄。这引发广泛关 注。 5 月 27 日,成都市城管委发布通报称,5 月 24 日,成 某在天府新区机场路 A 线斑保路口进行环卫作业,因现场管 理人员张某在工作检查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效果不佳,张某要 求成某配合对工作过程进行补拍,用于工作资料记录。 环卫工“自扔自捡”,局外人看不懂:这岂不是没事找 事?而将其置于内部规定——“拍照留痕”的情境下解释, 又似乎“顺理成章”:拍完的照片“效果不佳”,要补拍一下, 那就得来一场“情景重现”。 然而,不管怎么说,“自扔自捡”都是一种无效工作行 为。都知道,马路上环卫作业的考核标准应该是——路面是 否清洁、达没达到标准。如果达到了清洁标准,有无“正在 作业”的留痕,似乎都没有必要。 如果说,相关管理人员认为,拍照留痕更真实,那这种 折腾就会有些讽刺意味了。毕竟,摆在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 重要问题是——该如何辨别哪些照片呈现的内容是“真捡”, 哪些照片是摆拍呢?因此,不搞这种无意义的行为,早就成 为公众的普遍共识。不过,从网友的反应看,日常生活中,“拍照留痕”的 考核方式似乎并不少见。尤其是在有的公共机构,“拍照留 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干没干活,主要是拿 “痕”说事;上面的文件、政策在基层是否得到落实、效果 如何等,主要是看有无“留痕”。 现实是复杂的,因此,不能说所有的“留痕”方式都没 有实际意义,但如果“留痕”成了一种路径依赖,凡事都拿 “痕”说话,就得警惕了。 打个比方,笔者每次去学校接孩子,常看到在校门口做 安保、维持秩序的相关部门人员,一边辛苦执勤,一边还要 拍照留痕。这是因为,单位考核要看到相关人员是否“在线”。 但其实,学校和家长们的评价要比“留痕”更具真实性。 如果学校和家长反馈良好,那无疑更有说服力。如果“留痕” 一天不差、一次不少,学校和家长满意度却不高,那一次次 上传过去的“留痕照”又能够说明多少问题呢? 回到此事去看,按理说,一家环卫公司内部管理中有“留 痕”要求,属于企业自主管理权范畴的问题,公众可以不必 太过敏感。但环卫工在大马路上“自扔自捡”的画面,在公 共语境上却给人带来一定的违和感。 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无非是公众对那些普遍存在的形 式主义作风深恶痛绝罢了。因此,涉事环卫企业不妨借此反 思下,这样的“补拍”真有必要吗?更需进一步追问:这种考核压力,究竟来自哪里?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
请文明评论,理性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