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涉高校热点舆情
586.73 KB
23 页
16 下载
3691 浏览
0 评论
1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1
.
涉高校热点舆情
成都百章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二五年八月目录
前言.........................................................................................................1
一、 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2
二、典型案例分析................................................................................. 2
(一)典型案例分析........................................................................2
1.校园管理类: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2
2.校园管理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涨学费引质疑....................5
3.暑期实习类:云南一学校医学生曾被送到电子厂实习........ 6
4.高校谣言类:网传北京大学一教授违规招生........................8
5.学术争议类:武汉大学教授论文接连引发争议....................9
6.校园管理类:山东师范大学开宿舍门要看 15 秒广告........ 12
7.校园管理类:大连科技学院停发教职工薪资......................14
(二)主要问题............................................................................. 16
1.舆情回应应当“回应到点”提高回应有效性.......................... 16
2.高校在舆情治理中的多重系统性缺陷..................................17
3.高校类舆情燃点有待重点关注............................................. 18
4.次生舆情风险愈发突出亟待关注......................................... 18
三、9 月风险预判及建议.....................................................................19
(一)信息泄露与诈骗高发易引发负面舆情...............................19
(二)校园安全与设施隐患,容易成为舆情“爆雷点”................20
(三)收费与政策调整争议频发,易引发群体抵触...................19
(四)开学季“小”问题或诱发“大”舆情...............................20
(五) 关键节点亟待关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21—1—
前言
2025 年 8 月,高校领域舆情呈现重点突出,多领域舆情
高发状态。八月高校舆情整体呈现“爆点与常态并存”的特
点。一方面,个别极端事件凭借话题敏感性迅速“出圈”,
引发全国性关注;另一方面,一批涉及校园管理、学校收费
等的舆情虽热度有限,却在暑期与新学期交替期多点并发。
与此同时,浙大青年教师坠楼、北大招生违规传言等事
件表明,公众对于学术公平、教师伦理等议题仍然保持高度
敏感。这类事件虽未必造成直接损害,但其关涉价值观与教
育公信力,极易放大为对“学术生态”的整体质疑,舆情风
险高于一般管理矛盾。
此外,就业与实习类舆情开始显现苗头。医学生被安排
到电子厂实习、山东一大学生以“打暑期工”名义离校后身
陷柬埔寨园区等事件凸显大学生群体在就业领域面临的安
全和失权风险。
总体来看,性别平等、学术争议、就业等成为八月高校
舆情的重点、“燃点”。后续,面对九月的开学季,各大高
校一方面有待针对开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管理问题做好相
关管理工作,做好相关风险的前置预防工作;另一方面,也
有待持续对舆论场保持关注,并持续增强管理人员舆情意识,
完善相关舆情处置机制,做好“事后处置”准备工作。—2—
一、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8 月,涉高校的舆情从分布来看,除极端个案“武大图
书馆事件”外,校园管理类舆情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大连
高校停发工资、成都理工空调租赁费争议,还是山东师范大
学宿舍广告门禁、湖南一高校学费上涨,都集中反映出高校
在内部治理与财务透明上的矛盾。
序号
时间
高校舆情热点事件
分类
微博热度
1
7 月 26 日
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
网传香港浸会大学撤销杨某某
博士录取资格
校园管理/
两性关系/
网络谣言
11.9 亿
2
8 月 5 日
浙大一青年教师坠楼
科研学术
4618.5 万
3
7 月 2 日
大连一高校被曝全员停发工资
校园管理
2799.8 万
4
8 月 12 日
网传北京大学教授易继明违规
招生
网络谣言
2166 万
5
8 月 19 日
山东一大学生陷入柬埔寨园区
后失联
社会关注
2108.2 万
6
8 月 4 日
武汉大学教授论文称“汉谟拉比
与商汤是同一人”、武大教授称
毒品犯罪不应为最严重罪行等
引争议
科研学术
987.3 万
7
8 月 21 日
云南一学校医学生称被安排到
电子厂实习
暑期实习
384.1 万
8
8 月 13 日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学生宿舍收取空调租赁费
校园管理
223.8 万
9
8 月 21 日
网民称山东师范大学宿舍看广
告才能进
校园管理
215.3 万
10
7 月 31 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涨学费引
质疑
校园管理
58.5 万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典型案例分析
1.校园管理类:武大图书馆“性骚扰”事件
事件概述:2023 年 10 月 11 日,武汉大学杨某某在微信—3—
公众平台发布《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受到性骚扰这件事
情》,称当年 7 月,她在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图书馆自习时,
遭到该校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一名男生性骚扰,并拍下男生“隔
裤抓痒”动作视频,要求男生当场写下道歉信。事发已经 3
个月,该事件未得到解决。2023 年 10 月 13 日,武汉大学发
布处理通报,对涉事的 2022 级本科生肖某某给予记过处分。
2024 年 2 月,肖母替儿子公开发声称“不是性骚扰”,儿子从
小患有特应性皮炎,当时因为天热湿疹复发,所以隔着衣服
挠痒,并公布了相关病史、购药记录等证据。2024 年 6 月,
杨某某将肖某某起诉至武汉经开区人民法院,认为其性骚扰
行为严重侮辱人格尊严,并要求经济赔偿。2025 年 7 月 25
日,法院一审判决肖某某行为不构成性骚扰要件,驳回原告
诉求,再度引发舆论风暴。杨某某对判决表示不满,表示将
继续通过各种渠道举报肖某。此外,她还在网上公开表示自
己被录取为浸会大学的研究生,相关言论引发大量网民不满
和舆论情绪的反弹,并牵连出网传杨某某保研香港浸会大学
后被取消资格、武汉大学回应是否撤销对肖某某处分时称“等
上级安排”等次生舆情,并由此引发舆论场中关于性别对立、
程序正义、学术不端等多个话题领域的舆论风暴,舆情整体
呈现错综复杂的态势。
舆论观点:在本次事件中,舆论观点呈现出明显的阶段
化特征,在事件前期,杨某某的网络举报帖在互联网中迅速
传播,引发大量网民对肖某某的声讨;肖母公开回应后,舆
情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方面,大量网民质疑杨某某“诬告”;—4—
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网民认为网传视频中难以判断肖某某的
实际动作,质疑其是借“湿疹”名义掩盖“性骚扰”之实,
否则为何肖某某在事件爆发出去不给予相关回应。一审判决
后,大量网民转向对杨某某的质疑,甚至部分网民直言其是
“诬告”,但在此过程中,不同群体对此事的意见也仍然呈
现明显的分化趋势,仍有网民认为判决只是基于现有证据认
为不能认定肖某某进行了性骚扰,而并非确认其没有进行性
骚扰活动,杨某某有权利在合理范围内提出质疑。双方观点
在舆论场中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逐步出现极端化倾向。
舆情分析:从当前舆论场大背景来看,近年来性别议题
已成为网络对立情绪最为敏感的触发点之一,“两性对立”
几乎常态化存在,网民在此类事件中往往以性别立场划线而
非事实本身作判断。本案在微博、贴吧、小红书、知乎等多
平台传播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典型的“性别对抗”叙事:部
分网友将杨某某视为“女性发声”的代表,强调对弱势群体
的保护;而另一部分人则将其视为“恶意诬告”的案例,放
大其个人学业、求职等信息,进行反向攻击。这种“立场先
行”的解读,导致事件逐渐偏离法律事实与学校管理本身,
演化为性别群体间的情绪对立。而从校方来看,在该事件中,
初始性骚扰指控经网络扩散后,校方仓促处分肖某某以“平
息舆情”却未遵循调查程序,埋下反转隐患;2025 年法院一
审判决明确不构成性骚扰后,杨某某拒不认错且高调炫耀
“获取保研资格”,并表示会持续举报,触发网民对其道德
诚信的强烈质疑,并牵连出网民质疑其硕士论文存在造假,—5—
导致舆论矛头转向对武汉大学学术监管失效的批判;而校方
在司法结论清晰后以“等上级安排”的回应,被新华社不点
名批评“向上甩锅”,更引发网民对其行政惰性与程序正义
缺失的质疑,加剧其公信力崩塌。
2.校园管理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涨学费引质疑
事件概述:8 月 8 日,澎湃新闻发文称,近期部分中南
林业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向澎湃新闻反映称,报考时他
们依据往年标准和招生简章信息,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却注
意到学费已从原来的 1.4 万元/年上调至 2.8 万元/年。他们质
疑学校未在招生简章、研招网等主要渠道同步更新调整学费
信息,未能有效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学生权益受损。在对学
生的答复中,校方称,学费上调经过调研、成本测算和上级
备案等流程,且涨幅依据相关文件,调整流程严格合规。8
月 6 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回应称,
学费调整流程严格合规,去年 10 月已在学校财务处官网发
布学费调整通知。至于上调学费的原因,该负责人表示,成
本的上升,主要是教师的薪资课酬和实验室设备的采购等,
配套的培养成本在增加。
舆论观点:一是质疑校方未提前公布;二是质疑校方收
费不合理;三是质疑学费上涨将导致学生求学困难,不利民
生;四是关联该校校长被查质疑收费不合理背后存在贪腐;
五是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收费昂贵有其合理之处,学校和学
生应当各取所需。
舆情分析:整体来看,该事件的风险不在于收费调整本—6—
身是否合法,而在于校方的信息发布和沟通不足,加之舆论
环境对教育收费问题高度敏感,使得公众更倾向于将事件与
“高校管理不透明”“腐败风险”相联系。从该事件可看出,学
校在管理方面仍然有待细化各项管理规定,校园管理模式与
舆论环境存在脱节,信息公开渠道单一、学生诉求沟通缺位、
回应策略僵化,都使原本合规的政策调整演变为负面舆情热
点。这一案例表明,在当前舆论生态下,高校管理若仍停留
在“只对上负责”的思维,而忽视对学生群体的及时沟通与
信息透明,将很容易引发公众对“乱收费”“管理不透明”
的负面解读,甚至叠加到对教育公平和廉洁性的质疑上。
3.暑期实习类:云南一学校医学生曾被送到电子厂实习
事件概述:8 月 22 日,封面新闻报道称,多位云南商务
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反映,在校期间曾被学校强制安排到电子
厂实习,且被克扣每小时 6 元工资,“一站就是 11 个小时
的工作,我们学的是医学专业,他让我们去流水线打工”。
还有学生反映,和她同一批进入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多个
电子厂实习的学生超过 600 人,且“不去实习肯定是没有毕
业证”“当时的辅导员明确说过,不去或是有举报行为就拿
不到毕业证”。此外,封面新闻还在报道中披露一份“云南
商务职业学院利润结算表”材料,其数据中有一栏“学校利
润按出勤天数算”,备注有 826.57 元。8 月 21 日,云南省
教育厅工作人员就该情况回应称,暂未收到学生反映,将去
落实调查,“如果说一个护理专业的学生去电子厂,肯定是
违反国家相关管理规定的。”—7—
舆论观点:大量网民认为涉事学校是利用“校企合作”
噱头,“出卖学生”获取利益,如有网民称学生实习“给学
校领导挣钱”“都是生意”。也有网民关注民办专科院校在
专业设置和实习资源上的缺陷,认为学校或因缺乏渠道,难
以将医学等专业学生安排至医院或相关场所进行实习;还有
网民称此类现象非常普遍,如有网民发帖称“现在的学校都
这么干,把学生送到特别累的工厂,酒店这种地方,因为这
俩地方常年缺人,然后 3000 一个人的月工资学校每月扣
1000-500,拿毕业证威胁学生不去不给结业,中专中职尤其
严重。”此外,部分网民呼吁监管部门及时介入,对此类不
合理的实习现象进行处置,维护学生利益。
舆情分析:云南商务职业学院被曝强制安排医学专业学
生到电子厂实习并克扣工资的事件,呈现出典型的“事后爆发
型舆情”特征,大批学生选择“忍受”到毕业之后才对外发声,
且是通过媒体集中披露,引发社会和监管部门关注。这说明
校方在实习管理中存在一定信息封闭与话语压制,学生缺乏
有效的申诉渠道,而主管部门监督机制也存在迟滞,导致舆
情积累至毕业后才集中爆发。而此类舆情的风险在于,事件
大概率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
实习乱象与监督缺失。社会舆论极易从个案延伸到系统性批
评,形成对“职业教育是否变相廉价劳动力输出”的质疑。
加之教育主管部门的回应显示此前“未收到反映”,更凸显
监管信息不对称与事后被动,增加了公众对教育部门“缺位”
的批评。—8—
4.高校谣言类:网传北京大学一教授违规招生
事件概述:8 月 1 日,一网民在微博平台发文匿名举报,
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中心教授易继明在两次私人宴请中
让学生结账,两顿饭合计超过 5 万元。爆料者还影射易继明
涉嫌将博士名额用于交易。帖文附相关转账图片等。消息一
出,迅速引发舆论关注。对此,8 月 12 日,北大法学院成立
调查组。13 日,调查组在法学院官网发布情况说明,称经核
查,未发现网传所谓“由在校学生支付餐费”“违规招生”等情
况。针对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将保留依法追究
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利,切实维护学院和师生的合法权益。
舆论观点:通报前,舆论场初现割裂,网民态度呈现两
极化。一部分网民在尚无确凿证据的情形下,情绪被点燃,
进而对易继明教授的品行及师德提出质疑;一部分网民认为
爆料没有提及任何实质性证据,勿偏听偏信,称“举报全篇没
有实质证据,全是情绪,恶意诬告。”通报后,认可校方调
查,呼吁理性传播。事情发酵后校方迅速反应完成调查并公
开结论,程序高效、态度坦诚,对“在校学生支付餐费”“违规
招生”两大焦点均给出否定性结论,有效纾解了公众焦虑。质
疑公告真实性,关注师德细节。有观点认为,校方公告“篇
幅过简、证据阙如”,仅作结论性否认,未披露原始票据、招
生流程记录等关键细节,难以彻底打消疑虑。呼吁相关部门
能够深入调查,彻底查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以更高透明度还
原事件全貌,并对易继明教授的师德师风作出独立评估。
舆情分析:公众对高校师德与教育公平的高度敏感。此—9—
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核心原因在于其触及了公众对高校教
师师德师风和招生公平的敏感神经。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高
地,教师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学生成长,更关乎教育行业的
整体形象;而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在教育
领域的直接体现。网民对这类事件的高度关注,反映出对教
育领域清朗环境的强烈期待。网络传播放大舆情:情绪先于
事实的“标签化”效应。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爆料内容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机制实现快速扩
散。事件初期,由于信息不对称,部分公众容易被碎片化信
息裹挟,形成情绪化表达,进而推动舆情升温,放大事件影
响。同时,“5 万”“学生买单”等标签激活了公众对高校权力
不对等的既有认知框架,导致事实核查被情绪洪流淹没,形
成“先定罪、后求证”的舆论导向。高校公信力的“信任赤字”
困境。该事件的发展过程,是对高校公信力的一次检验。公
众对北京大学的调查结果和回应态度存在较高期待,这既源
于对名校的信任,也反映出对高校处理内部事务公正性的关
注。即便最终调查结果证伪了举报内容,部分网民仍持“无风
不起浪”心态,这一现象折射出高校在信息公开、日常监督环
节存在的“信任赤字”。若缺乏后续制度化回应,同类谣言仍
可能卷土重来。
5.学术争议类:武汉大学教授论文接连引发争议
事件概述:8 月 3 日,澎湃新闻报道称,一篇 2007 年刊
发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的论文《〈汉谟拉比法典〉与商
汤关系新论》。该论文提出,通过英汉词源的比较和历史文—10—
献的交叉分析,认为古巴比伦君主汉谟拉比与《史记》中记
载的商朝始祖商汤可能为同一历史人物。还推测上古汉语可
能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主要语言之一,《汉谟拉比法典》所用
语言或许跟中国古汉语极为相近,甚至汉谟拉比本人可能就
是中华历史上著名帝王,且《汉谟拉比法典》实为商汤让人
记录的《典宝》。报道一出,迅速在学界与社交平台引发广
泛关注和热议。对此,8 月 5 日,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武汉大
学阿拉伯研究中心的李荣建教授回应,“每个专家作者都有自
己的学术观点,大家见仁见智,进行学术讨论,但不要出现
人身攻击,否则作为作者,将保留对这些声音起诉的权利。”8
月 8 日,该论文的第二作者武汉大学空军雷达学院学者吴彬
华回应,解释论文是其专著《夏商周史事考证与断代》的摘
录,因学报版面限制导致论证跳跃。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大
学论文事件并未就此止步,8 月 20 日,有微博大 V 爆料,
2014 年,武汉大学另一位法学院教授何荣功发表在《辽宁大
学学报》的论文《“毒品犯罪”不应属于刑法中最严重的罪
行》称毒品犯罪(如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属于
“行为犯罪”,主要发生在毒品生产和流通环节,与毒品最
终对吸食者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是 “间接因果关系”。相
关观点再度引发舆论关注。
舆论观点:在“汉谟拉比”论文事件中,舆论质疑论文
论证逻辑不严谨,缺乏严肃性和客观性。舆论认为论文论断
几乎建立在推测之上。例如仅凭“汉谟拉比”与“商汤”在发音
上某种程度的近似,就把两者画上等号,不具备严肃性。从—11—
逻辑角度讲,两个事物在某些方面相似,并不能得出它们是
同一事物。新京报评论学术研究的底线要求尊重历史的客观
性与严肃性,汉谟拉比与商汤作为不同文明中的重要历史人
物,其形象早已被各自的文献记载、考古发现所定格,将二
者强行等同,本质上是对历史主体性的忽视,也是对学术规
范的背离。指责期刊审核失职。《武汉科技学院学报》作为
发表该论文的学术传播平台,被舆论批评把关审核“失守”,
竟然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23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