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牌“毒瘤”肆虐校园,中小学生成“待宰羔羊”
195.76 KB
4 页
1 下载
62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008 | .pdf | 3 |
概览 | ||
卡牌“毒瘤”肆虐校园,中小学生成“待宰羔羊”
一段时间前,央视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多地存在中小学生
购买“小马宝莉”卡牌的乱象。一些网络商家未设置购买门
槛,致使部分未成年人能够在网络平台上无限制地购买、拆
卡,甚至出现了有学生花费上万元的情况。节目播出后,不
少网友认为,应加强直播平台和市场监管,而家长也应多关
注自己的孩子。一段时间过去了,记者发现以“小马宝莉”
为主要商品的拆卡直播间依然不少。一些直播间除了在镜头
前明示“未成年人禁止拆卡”以外,还在拆卡前要求购买者
再次确认自己已经成年。但是,记者走访了重庆的多所小学,
发现仍有不少孩子观看过类似的拆卡直播,并且直接下单购
买过。
传播情况
趋势图
数据显示,11 月 30 日 22 时,央视新闻客户端发布相关
调查信息,该信息引发《北京日报》、京报网、齐鲁壹点、
北晚在线等媒体转发报道。12 月 1 日,微博话题#多地存在中小学生买卡牌乱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 10 位,此外,《人
民日报》主持的微博话题#如何防止中小学生沉迷直播间买
卡拆卡#也带动舆情传播,助推相关舆情于 12 月 2 日 10 时
达到峰值点。
平台占比图
从各平台的舆情信息数量来看,微博是本次舆情发酵的
主要阵地,占比为 69%;APP、网页、头条号等平台数据量
较小,具体占比情况见上图。
网民观点
一是网友普遍对商家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行为表示不
满。他们认为,商家通过捆绑销售、附赠式盲盒营销等方式,
诱导未成年人盲目购买,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营销手段。
二是大部分网友对未成年人沉迷卡牌收集表示担忧。他
们认为,孩子们为了集齐稀有卡牌,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甚至牺牲学习时间和身体健康。同时也担心,卡牌收
集可能会扭曲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三是部分网民认为应加强对直播平台和市场的监管力
度。目前市场上对于卡牌销售,尤其是网络平台上的销售缺
乏严格规范,导致未成年人能够轻易购买。
四是部分有网友指出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
和网络活动。家长需要密切留意孩子的零花钱使用情况,保
管好支付密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对待卡
牌等娱乐消费。
五是部分有网友认为网络平台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利用
技术手段实现用户身份的精准识别,设置合理的观看时长限
制、消费额度上限,以及强制性的休息提醒等功能,防止未
成年人沉迷于拆卡直播并进行不适当的消费。
研判分析
学生沉迷于购买和收集卡牌不仅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
担,也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业以及社交关系。首
先,部分学生在缺乏正确引导和监管的情况下,可能会过度
消费,甚至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家长的钱购买卡牌,
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引发家庭矛盾。其次,沉迷于卡牌购
买和收集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下滑。最后,卡牌市场存在的
价格不透明、非理性炒作、商家虚假宣传等问题,容易使中小学生产生冲动消费和攀比心理,进而滋生虚荣、赌博等不
良思想和行为,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舆情建议
一是市场监管部门应定期对学校周边的文具店、便利店
以及网络平台上的卡牌销售商家进行检查,并对违规商家予
以严厉处罚。同时,也要加强对卡牌生产、销售企业的资质
审核,提高准入门槛,确保企业具备合法合规生产、销售卡
牌的能力和条件,从源头上把控卡牌市场的质量和规范。
二是网络平台应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用户身份
的精准识别,从而严格限制未成年人的购买行为。对拆卡直
播的内容也要进行严格审核,禁止主播使用过度夸张、诱导
性的语言和动作来渲染情绪,误导消费者。
三是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国旗下讲
话等形式,向学生宣传过度购买卡牌的危害,如影响学习成
绩、扭曲价值观、引发家庭矛盾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和消费观,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四是家长要密切留意孩子的消费动态,平常多与孩子沟
通,了解孩子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消费行为,
并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消费动机和需求。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4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