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外滩美术馆新媒体账号不当言论反思公共文化
从上海外滩美术馆新媒体账号不当言论反思公共文化 服务矛盾问题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日前,上海外滩美术馆因官方新媒体账号回怼网民建议的不当表述而陷入舆 论风波。虽然涉事美术馆事后迅速发布致歉声明,但事件仍引发公众对美术馆运 营、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广泛讨论。除了涉事场馆的舆情应对得失值得关注, 事件潜藏的文化服务机构舆情思维问题也应引起重视。 据媒体报道,上海外滩美术馆近期频繁调整入馆模式:5 “好劝退”等声音充斥舆论 场。 舆论场剖析不当言论引发舆论风暴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上海外滩美术馆在官方小红书账号发布《关于不当言 论及入馆模式优化的公告》向公众致歉,同时宣布 6 月 18 日起结合观众反馈试 行新的入馆模式。 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再度致歉,并公开征集参观体验反馈 及改进建议。细究来看,美术馆官方账号的不当回复之所以瞬间点燃舆论怒火,核心原因 在于该 该践行‘公众至上’的理念,真心实意倾听公众声音,对于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 勉,切莫因为一次不当处理,寒了公众的心”。 02“掩耳盗铃”式的危机公关 在危机爆发之初,“上海外滩美术馆”小红书账号以运营者个人身份发布了一 篇题为“来自美术馆账号皮下的一封信”的声明(当前已不可见),对个人言论引 发的负面效应致歉,并表示不当回复来自“个人极不理智的工作失误和责任,言 论绝不代表美术馆官方立场”。 尽管0 魔豆 | 7 页 | 376.84 KB | 3 月前3长丰臭肉事件牵出校园食品安全问题,25所学校陷舆情风暴
所学校陷舆情风暴 10 月 16 日,有家长发视频称,云南昆明长丰学校食堂 疑提供变质肉给学生食用,引发各方关注。事件曝光后,学 校沟通会上副校长的不当笑容、疑似教体局局长人员的不当 态度,进一步激化矛盾。10 月 19 日晚,官方通报涉事猪肉 因运输及存储不当变质,食堂承包企业和学校存在多项违法 违规。相关处罚结果包括食堂承包企业被重罚、学校被罚款 且校长免职、相关部门官员停职等。此外,这次长丰臭肉事 校、企业立案调查,学校食堂已停 止供餐。 10 月 19 日 昆明一学校“臭肉事件”家长见面会,董事长无视最后 问题插兜离席; 官渡区联合调查组通报了有关情况:该批次鲜猪肉因运 输及存储不当导致变质变臭,责令涉事企业停止经营,涉事 校长被免职,区教育体育局局长、区教育体育局分管副局长、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分管副局长作停职检查处理; 10 月 20 日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主持召开专题会议;0 魔豆 | 7 页 | 297.67 KB | 1 年前3舆情应对的六种“翻车”表现-浙江宣传
激愤情绪被点燃,不仅激化了矛盾,还掀起了公众的不满。 刻意隐瞒事实真相,对网民诉求、社会情绪视而不见、 充耳不闻,只会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把“小事件”拖成“大 舆情”。二、“高冷式”应对 舆情回应“翻车”,很多时候与“话术”不当有关。个 别地方和单位在回应网络舆情时姿态傲慢,缺乏与网民有效 沟通。有的甚至认为,“只要我们合法合规,网民也不能把 我们怎么样”。在这种姿态的“支配”下,很容易出现两种 倾向: 一种是把 受害 者“二次受伤”。这种做法不仅难以触达问题本质,更助长 了不当行为的气焰。 去年一起乘客怒怼乘务员餐车吃饭而引发争吵的事件, 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铁路方面很快作出回应,表示会对当 事列车员进行批评教育,并向乘客致歉。虽然态度极其诚恳, 但部分网民并不买账,因为乘客在怒气之下也说出了“服务 员没资格在餐车吃饭”等不当言论。不少网友认为“不是谁发视频谁就有理”。对此,有主流媒体发表评论称“处理矛0 魔豆 | 5 页 | 133.94 KB | 4 月前3要解决“坑夫亮证姐”事件的“本领恐慌”问题
公行政执法证可能面临的严重后果。 二、上门劝删、挂掉电话等一连串不当应对足见“本 领恐慌” 当事件引发全网围观时,就已经脱离了“这个事情” 的本身,而是整个社会舆论对因这个事情而引出其他一系 列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再想通过上门劝阻删帖不 仅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再加上工作人 员挂掉记者电话、沟通时表述不够规范严谨等一系列接二 连三的不当应对,所造成的舆论后果可想而知,这至少能 够0 魔豆 | 4 页 | 285.03 KB | 2 月前3广西“亮证女”事件折射基层舆情应对之困
民警以“违反治安法”施压无具体法律依据,涉嫌滥用职权; 与此观点相反的是,《环球时报》特约评论员、原总编辑胡 锡进认为“亮证女”的车牌号被公布,导致一系列信息骚扰, 警方上门调解是合理的,警察的出警和处理过程不存在不当 之处。 三、广西“亮证女”舆情中折射的问题 广西防城港“亮证女”事件从一起普通的乡村道路会车纠 纷演变为全国性舆情风暴,折射出以下问题: 程序正当性缺失与法治原则背离。事件中存在明显的程 vs 公权 力” 的对抗性叙事,人为制造了治理危机。 事件发生后:通报避重就轻,加剧舆论追问 官方通报虽然要素齐全,但在公众关切的核心疑点上避 重就轻。例如用“表述不够规范严谨”轻描淡写民警的不当言 行,用“未发现违法违规和程序失当行为”回避信息泄露的具体渠道。这种“技术性回应”而非“实质性回应” 的策略,难以 重建公众信任。对此,有律师希望防城港市调查组正面回应 “证件来源问题:执法证为何轻易落入非执法人员之手?”“信 息识别问题:报出对方住址,能仅凭‘亲戚邻里’解释?”“执 法应对问题:派出所是否充当‘协调者’角色过深?”等质疑。 五、舆情启示 正如人民论坛网文章所言,一起偶然的交通争议本是普 通民间纠纷,却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影响与社会误解。 舆情发生时,若相关部门主动公开事件全貌、涉事证件 性质来源及人员身份等关键信息,或可避免后续诸多猜测与 质疑。“亮证” 行为带有强烈权力符号暗示,极易触动公众对 “特权滥用”0 魔豆 | 6 页 | 201.27 KB | 2 月前3北邮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师德问题
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度思考,网民们一方面支持学生举办导师行 为,另一方面也喜欢学校和有关部门对该事件进行公平调 查。具体如下: 一是有许多网民表示对举报学生的支持,认为他们勇敢 站出来揭露导师的不当行为,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正义之举。 他们指出,导师作为学术引路人,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并关 心学生,而不是利用职权欺压学生。 二是有网民对导师的行为表示强烈谴责。他们认为,该 导师的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 制,对违 反职业道德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三是关注研究生的权益和心理健康。学校应建立健全的 研究生培养机制,确保研究生能够在良好的学术环境中进行 学习和研究。对于受到导师不当行为影响的学生,学校应提 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建 立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机制,鼓励学生积极维护自身权益,防 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媒体是舆情传播的重要渠40 魔豆 | 6 页 | 404.63 KB | 1 年前3百章舆情观察:2025年秋季开学季网络舆情预警
校园与交通安全 砍杀学生等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学生非正常死亡;消防、用电隐患;门 岗安保疏漏;校车超载、线路不合规;校门口交通拥堵与秩序管理不足 校园欺凌与学生 心理健康 欺凌视频曝光;校方处置偏轻或不当;干预缺位;心理危机事件;社会 对“保护未成年人”预期高 电子设备管理 禁止或放开手机、指定品牌、高价平板等使用管理问题,与“信息化教 学”叙事形成对冲 教育公平与区域 差异 特权干预招生与分班;城乡差距;师资与资源倾斜 数据真实性 就业率造假;竞赛获奖“凑数”;名师资源夸大;被核验“打脸”导致品牌 受损 师德师风与家校 关系 猥亵性侵;体罚、变相体罚;群内不当言行;家长被摊派任务、打卡; 收礼红包;截图、录音素材流传杀伤力大 教材教辅与课程 内容 错漏字;配图不当;价值导向争议;减负与增负矛盾 宿舍后勤与生活 体验 水电与卫生问题;设施老旧、缺陷;报修响应慢;价格—体验落差引发 “性价比”争议 公共卫生与应急100 魔豆 | 8 页 | 293.43 KB | 1 月前3自闭症学生遭劝退,教育公平不应是一纸空文
立了入学关系。校方在录取前未进行充分评估,却在入学后 以“存在自闭症”为由提出劝退,容易被公众解读为录取环 节把关不严、责任意识不足,甚至有将自身失职转嫁给学生 与家庭之嫌。这种“先录取、再拒收”的处理方式,本身就 具有程序上的不当性,直接放大了社会的批评声音。 另一方面,此事触动了公众对残障群体教育权益的敏感 神经。自闭症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其受教育权在法律与道德 层面均享有特别保护。《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 位。从危机应对的角度看,引入权威第三方机构能够增 加决策的客观性和公信力,同时“推荐就业”与“保障协商” 的表态,也释放出一定安抚和补救的诚意。这些举措表明校 方在回应层面有意识地纠正前期处理不当的问题,算是及时 止损。 然而,这一回应仍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它是在舆论压 力下的被动补救,而非事件初期的主动作为,容易给公众留 下“事到临头才想办法”的印象。其次,校方在回应中并未 正面0 魔豆 | 5 页 | 218.72 KB | 1 月前3【清博】巴黎奥运会舆情风险预测
事解说在提升比赛观赏性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当的解说方式 则可能引发观众不满和舆论争议。一是引用不当引发争议。参 考北京冬奥会解说,总台解说员陈莹在解说羽生结弦时使用南京大屠杀相关内容,造成负面舆情汇集;二是表意不明受误解。 解说员杨扬在解说短道速滑男子 1500 米决赛时,谈到犯规拉扯 我国选手的匈牙利选手时流泪,因此被网民误认为是同情他国 选手;三是态度问题、用词不当引发不满。此前多类赛事直播0 魔豆 | 9 页 | 863.64 KB | 1 年前32025年上半年网红行业舆情分析报告
顾茜茜)采取“永久封禁”顶格处罚,释放明确信号——“内容为 王”逻辑回归。 倘若缺乏优质内容,网红为博流量一味展示高能耗生活方式或 传播不当内容,不光容易激起舆论场道德谴责,最终更会遭受平台 封禁和法律追责。 4、网红“人设崩塌”加速,粉丝反噬风险陡增 网红经济“流量至上”逻辑下,上半年因自身不当言行导致人 设“翻车”的网红频出,如张大大被指“职场霸凌”、“何同学” 言论惹众怒一夜掉粉过万、潘宏训狗方式粗暴被指为吸引流量、“羊 造谣抹黑他人,且经法院多次判决败诉仍持续违规。 此类舆情事件暴露部分“网红”已异化为“网络黑嘴”。其模 式多为:选择性披露、夸大事实、煽动情绪 → 收割流量 → 带货 变现或敲诈勒索或实现自身不当诉求。这种行为损害企业商誉、误 导消费者、浪费行政资源。 7、MCN 机构风险显性化,成为行业乱象“策源地” 今年 3 月,司马南偷税被查,暴露出网红经济成为偷税“重灾 区”,而其背后 MCN0 魔豆 | 11 页 | 1.27 MB | 2 月前3
共 77 条
- 1
- 2
- 3
- 4
- 5
- 6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