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与医疗纠纷交织下的河南周口医生坠楼事件
283.68 KB
7 页
1 下载
6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一点 | .pdf | 3 |
概览 | ||
网暴与医疗纠纷交织下的
河南周口医生坠楼事件
近日,河南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坠楼
身亡的悲剧,将网络暴力与医疗纠纷交织的社会痛点推向舆
论焦点。这位从医 30 年、接生超 3 万名新生儿的资深医师,
因三起医疗纠纷遭遇长达 7 个月的恶意网暴。尽管邵医生两
次报警求助,却因处置滞后、平台监管缺位陷入绝境,最终
以生命证清白。事件经社交媒体发酵后,不仅引发对网暴者
的强烈谴责,更触发公众对执法惰性、平台责任、医疗纠纷
处理机制的深度拷问,成为一场关于网络生态、医患信任与
制度防护的集体反思。
(图片来源于新京报)一、事件脉络
8 月 4 日,多个社交媒体账号发布视频称“周口市第六
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邵某某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跳楼身亡”,
系“求助无果、以死明志”,引发广泛关注。对此,8 月 5
日,河南省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情况通报称,8 月 1
日晚,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发生一起坠楼事件。事发后,该
院迅速组织抢救,坠楼人员终因伤势过重,于 8 月 2 日凌晨
死亡。经核实,坠楼人员为该院医生邵某某,女,57 岁。已
成立调查组,依法依规处理。随着通报发出,话题#官方通
报周口六院邵医生坠亡#一度进入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据媒体报道,邵医生作为周口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
任,从医 30 年接生超 3 万名新生儿,却因三起医疗纠纷陷
入长达 7 个月的网络暴力,三起纠纷家属在抖音互相关注、
互相推荐作品,吸引网络水军集中攻击邵医生,持续 7 个月。
攻击内容包括恶意剪辑视频、造谣“收红包”“手术失误”
等。第一起纠纷中,产妇因羊水栓塞切除子宫保命,家属以
“生女绝后” 为由索赔 100 万元,起诉败诉后在抖音编造 “误
诊切子宫”“害死 78 人” 等谣言。第二起纠纷中,产妇执意顺
产致胎儿死亡,家属绕过法律程序在网络发布 “医生故意杀
人” 等误导性视频。第三起纠纷中,家属将两年后确诊的脑
瘫归咎于医生,未做鉴定即指控 “手术记录被篡改”。
在此期间,邵医生在 7 月 30 日、31 日报警两次,第一
次警方未立案,第二次警方并未明确如何解决,也没有第一时间联系网暴者下架视频。8 月 1 日,邵医生在抖音上发布
了一条告别视频后跳楼。8 月 2 日,公安局、卫健委及周口
六院召开会议,公安局成立了三个专班,针对网暴账号展开
调查。
截至 6 日 14 时许,该事件共监测舆情信息总量 205578
条,负面信息 101787 条,其中微博是主要传播平台,共 99792
条(占比 48.55%),其次是视频 82952 条(占比 40.35%)、
今日头条 12231 条(占比 5.95%)、APP4628 条(占比 2.25%)、
微信 2661 条(占比 1.29%),具体如下:
二、舆论观点
一是呼吁严罚网暴者,追责平台,还邵医生清白。当清
白需要用生命来证明,这是社会正义最沉痛的败诉。键盘侠
必须付代价,“闹医”歪风必须刹住,必须还邵医生清白,
得让法律和制度真正成为白衣天使的后盾。有律师表示,在此事件中,网暴者的行为至少涉嫌侵犯了邵医生的多项人格
权益,包括名誉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等,网暴者或被追
刑责,网络平台如接到投诉后未删除恶意内容,在短时间内
多次被举报仍不作为,或设有“鼓励传播负面舆情”的算法
设计,则平台需对损害结果承担民事连带责任。二是认为警
方执法存在“惰性”,也有承担相应责任。邵医生生前两次
报警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警方应对并不积极,这种执法
惰性导致的程序空转,让加害者更加肆无忌惮,也令邵医生
陷入绝望、走上绝路,当地警方对邵医生的死负有不可推卸
的责任。三是质疑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有观点认为,医疗纠
纷本属专业问题,需经医学鉴定与法律程序裁定。表达诉求
应尊重事实,不能裁剪信息、歪曲捏造,针对个人定向攻击。
一些人借助舆论施压,信奉“会闹的孩子有奶吃”,不仅扰
乱正常的纠纷解决,还误导公众情绪。医疗纠纷解决过度依
赖网络曝光,忽视法律程序。例如,三起纠纷中家属均未通
过医疗鉴定或司法诉讼,直接通过网络施压,“按闹分配”
的潜规则纵容了医闹,建议建立更完善的纠纷调解与法律救
济渠道。
三、舆情分析
(一)网暴与医疗纠纷交织,引发公众愤怒
事件由抖音发酵,家属通过剪辑手术同意书、伪造聊天
记录等手段制造 “程序正义缺失”假象,配合 “重男轻女”“孤
儿寡母” 等情绪化叙事,借算法推荐机制扩散至微博、微信等平台。邵医生坠楼后,其遗书和告别视频在微博引发二次
传播,主流媒体深度介入推动舆情从情绪化转向理性反思。
(二)网暴内容呈现 “污名化” 倾向
道德绑架:家属以 “绝后”“庸医” 等标签将医疗纠纷转
化为伦理争议,煽动公众对医生的不信任。技术操作:通过
恶意剪辑手术记录、伪造 “篡改病历” 证据,营造 “医院掩
盖真相” 的假象。情绪裹挟:大量使用 “刽子手”“杀人凶手”
等辱骂性词汇,配合 “脑瘫患儿”“孤儿寡母” 等悲情叙事,
激发网民同情弱者的心理。
(三)网络维权的失控化
三起纠纷的家属在抖音“相遇”后,通过互相关注、推
荐作品形成“舆论联盟”,并引入网络水军扩大声量。这种
“抱团取暖”的模式,将个体诉求包装成“正义讨伐”,最
终演变为有组织的网暴。其危害在于,事实碎片化:家属通
过剪辑视频、断章取义制造 “医生失职”的假象,例如将
羊水栓塞抢救过程剪辑成 “过度治疗”。责任模糊化:水
军的加入使施暴主体难以追溯,部分账号在事件曝光后迅速
清空内容,试图销毁证据。后果极端化:邵医生在遗书中写
道 “求告无门”,反映出长期遭受网暴导致的心理崩溃。
四、舆情反思
(一)平台需加强医疗纠纷类内容的审核
算法推荐机制的优化抖音等平台需对医疗纠纷类内容
实施 “先审后发”,建立 “谣言溯源算法”,精准识别并拦截
恶意剪辑、虚假信息。例如,对涉及医疗纠纷的视频添加 “未经专业鉴定” 的警示标签,避免公众偏听偏信。内容审核标
准的明确平台应细化 “网络暴力” 界定标准,将 “持续三个
月以上的恶意攻击”“伪造证据” 等行为纳入重点监控范围。
参考 “刘学洲案” 判例,对首发账号、转发大 V 及平台实
施连带责任追责。
(二)公众情绪管理与理性讨论的引导
媒体的责任媒体需平衡新闻时效性与专业性,避免以
“标题党” 激化矛盾。例如,邀请医学专家解读羊水栓塞等专
业问题,澄清 “切除子宫是保命必要措施” 的医学常识,消
解公众对医生的误解。公众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社区教育、
学校课程普及医疗风险认知与理性维权意识,破除 “闹大维
权” 的错误观念。抖音、快手可上线 “医疗纠纷理性维权” 专
题,通过动画短片普及医疗鉴定流程、法律救济途径。
(三)织密防护网,让医者有法可依
制度层面必须尽快补位。在执法上,应建立网暴案件快
速响应机制,简化取证与受理流程;在平台责任上,应优化
攻击性舆情识别系统,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置通道;在医疗制
度中,应为医生提供更稳定的心理支持、法律援助与名誉保
护。应主动在机制上织密防护网,在教育上提升共情力,在
法律上加快处置效能,让医生被误解和攻击时,有路可走、
有法可依。
(四)打击网络医闹,保护医生合法权益
网络成为医闹的新领域,网络医闹不仅表达方式更新,
影响范围更广,治理也更为复杂。在医闹“战场”转移的情况下,治理手法也该随之应变,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例如
医院处理医患纠纷的相关部门,应拿出部分力量与社交媒体
平台保持沟通,发现网络医闹后第一时间向平台提供相应的
证据,以正视听或及时拦截网暴内容;属地公安部门在接到
报警后,符合立案标准也应及时立案,及时制止当事人的网
络暴力行为,依法依规调查处理案件,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邵医生的悲剧揭示了网络暴力与医疗纠纷交织的深层
社会矛盾。唯有将 “守护医者” 与 “保护患者” 置于同等重
要位置,才能避免 “救人者被逼以命证清白” 的悲剧重演。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7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