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比食堂绞肉机生蛆更让人担心的是什么
马上评丨比食堂绞肉机生蛆更让人担心的是什么 (文稿内容转自澎湃新闻) 5 月 23 日下午,有网友反映,浙江宁波余姚市姚北实验 学校食堂的绞肉机中有大量蠕动的活蛆,现场画面不忍直视。 当天晚上,余姚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称,情况属实,系该绞肉 机在上次使用后未按要求及时规范清洗导致。目前,学校已 对食堂进行全面消杀、清理。 如果说,大量蛆虫蠕动的瘆人画面,足以让人反胃;那 么这件事情发生后,学校的“第一反应”则更加令人担忧,0 魔豆 | 3 页 | 104.36 KB | 4 月前3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
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案与死缓判决引发的司法公信质疑 一、案件简要回顾 田永明强奸其嫂赵某某未遂后,因担心事发,于2002年持刀行凶,致见义勇为者刘铭富当场死亡 赵某某轻伤。此后潜逃20年,2022年被捕。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田永明死刑,缓期两年执 行。2025年7月22 “ ” 日,云南省高院二审开庭,检方建议维持死缓,被告仍以 自己也是受害者 为辩 “ ” 词,声称赵某某 推其上刀 辩解,其逻辑极其荒唐,舆论认为法院应当更有力地予以反驳和揭示,而 “ ” 不是仅仅 采信证据予以否定 。 “ ” 公众担心,若此类辩解被过多引用,可能在社会中误导 为罪行寻找借口 的舆论。 3. “ ” 是否存在 过度宽容 的司法倾向? “ ” “ ” 近年来一些重大恶性案件频现 死缓判决 ,舆论普遍担心 宽缓化倾向 削弱法律震慑力。若本案 最终维持死缓,可能进一步损害司法公信。 三、见义勇为者家属索赔:法律与伦理的冲突 公众情感倾向同情弱者:舆论普遍认为,补偿见义勇为者应由国家建立基金制度,而不是让另一 个受害者埋单。 3. 是否会影响社会见义勇为积极性? —— 若法院支持此类索赔,可能导致社会产生恐惧心理 人们会担心,一旦因自己而有人施救受伤或 “ ” 死亡,将来可能承担巨额赔偿。这无疑违背 鼓励见义勇为 的立法初衷。 四、舆情走势与建议 1. 舆情整体倾向 对刑事判决:公众明显倾向支持对田永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认为死缓有失公正。110 魔豆 | 4 页 | 12.69 KB | 2 月前3马上评丨真医生伪科普,背后还是利益诱惑
加剂”,还有皮肤科医生建议“用几块钱的碘伏来漱口”,甚 至医生表示“看手就知道体内有没有癌”。 这些伪科普信息,有的似是而非、言过其实,比如反式 脂肪酸确实有健康危害,不宜过度摄入,但在很多食物中存 在,没必要过度担心,将其打上“致命化学物质”的标签更 违背了科学精神。有的则颠倒黑白,对健康产生反作用,比 如用碘伏漱口容易刺激口腔黏膜、导致碘摄入超标,“看手 断癌”更有可能耽误正常的诊治。 求真务实是科学精神的基础。判断科普内容的优劣,关 份 参与医药广告制作与发布,参与直播带货等变相发布医疗广 告行为。唯有切断不正当利益链条,才能保障健康科普内容 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其实,原则上应该支持医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普,但 是让人担心的是,在流量和金钱的诱惑之下,一些医生可能 “把持不住”,特别是一些 MCN 机构通过打造医生人设,编 派了海量的营销话术,把科普变成了一门赤裸裸的带货生意, 滥用了公众对于医学专业人士的信任,如果不加以治理的话,0 魔豆 | 3 页 | 117.94 KB | 4 月前3企业家在江苏家中被带走
就打,保持高压态势,绝对不能姑息纵容“知法犯法,执法 犯法,靠法吃法”。 网民观点 一是大部分网民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 警察知法犯法,利用警权谋取私利,让公众对整个警察队伍 和司法系统的信任产生动摇,使人们担心类似的权力滥用是 否还存在于其他执法环节。 二是有网民指出该案件对营商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 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而企业家作为 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面对这种来自执法人员的不法侵害 案警察的具体单位和姓名等未公开,呼吁进一步提高信息透 明度。他们认为更全面的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更好地了解案 件全貌,增强对司法公正的信心。五是该案件让网民联想到此前的“远洋捕捞式执法”等 趋利性执法现象,担心此类问题并非个例,可能在其他地方 还存在不同形式的执法权力滥用情况。 四、研判分析 两警察私带警用装备跨省抓人索财,勒索民营企业家, 造成的影响极度恶劣。其一,警察作为执法者,其形象和公0 魔豆 | 4 页 | 154.46 KB | 10 月前390岁老人被养老院护工殴打,养老保障路在何方?
需要进入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安度晚年。网友们担心类似事件 的发生,会让老人及其家属对养老院产生恐惧和不信任感, 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养老布局和规划,给未来的养老工作带 来更大的压力。 研判分析 “90 岁老人被养老院护工殴打”事件曝光后造成了严重 的社会负面影响,也引发公众对养老保障未来的担忧。第一, 公众对涉事养老院的信任度可能会急剧下降,进而对整个养 老行业产生质疑和担忧。人们会担心类似的虐待事件是否在0 魔豆 | 5 页 | 203.97 KB | 10 月前3开云集团数据泄露背后的奢侈品
当客户的姓名、地址、生日以及消费总额被泄露时,这 不仅是隐私风险,更意味着高净值人群的生活方式可能被画 像化,进而引发钓鱼诈骗、定向敲诈甚至人身风险。奢侈品 牌一向以“极致体验”自豪,但如今消费者不得不担心:品 牌能否为我的数据提供同等“极致”的守护? 数据保护:奢侈品行业的薄弱环节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过去几年,LVMH、历峰集团等奢 侈品牌或零售巨头也曾被曝出数据安全隐患。不同的是,奢 侈 涉及信 用卡信息”以缓解恐慌。然而,公众的关注点早已超越支付 信息本身:消费金额、地址、生日,这些数据同样能够拼凑 出精准的个人画像。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消费者批评开云“信息披露不足”, 担心品牌隐瞒事件严重性。信息安全事件的舆情管理不仅是 技术问题,更是信任重建的过程。企业若仅停留在“技术安 抚”,而没有透明、负责任的沟通,很容易陷入“越解释越 质疑”的舆论陷阱。 法规倒逼与行业警示0 魔豆 | 4 页 | 206.11 KB | 1 月前3男童两度被冒名打疫苗暴露基层医疗与邻里互信的双重危机
伪装成自家女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冒名接种百白破疫苗; 7月15 日, 王女士故技重施, 再次带小航冒名接种流脑疫苗。 直至小航向母亲提及“打针”,刘女士核查监控才发现真相。 面对质问, 王女士称“担心女儿体弱、疫苗未打全影响入 学",该理由未获谅解。目前,警方以“故意伤害"立案,王女 士因"“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被约谈,涉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暂0 魔豆 | 4 页 | 774.11 KB | 1 月前3成都一餐馆员工从垃圾桶捞废油,公众信任危机加剧
消费者健康的不负责。如“太恶心了!这还是人吃的东西吗?” “商家为了利润,不惜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这种行为简 直就是拿自己的良心泡在油桶里炸了”。 二是该事件引发了网民们对我国饮食安全的担忧,他们 担心地沟油可能已被用于食品制作并被自己食用。地沟油中 含有的大量有害物质,长期食用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甚至引 发癌症,此类事件会让他们对日常饮食安全产生极大的恐慌。 如有网民表示“看完视频后,一口猪脚饭还没来得及咽下去 地沟油事件的发生,严重破坏了公众对餐馆的信任。特 别是成都这样的美食之城,人们热衷于品尝各类美食,如火 锅、串串、红油抄手等,当一家餐馆被爆出地沟油问题,消 费者很容易对整个餐饮行业产生怀疑,担心其他餐馆也存在 类似现象。这种信任的崩塌使得公众对任何的地沟油相关信 息都高度警觉。 地沟油为何屡禁不止? 首先,商家法律意识淡薄,并难以抵挡利益诱惑。一些 餐馆经营者和从业者缺乏基本的法0 魔豆 | 7 页 | 289.62 KB | 11 月前3上海某中学“阶级问卷”风波:舆情聚焦教育公平
他们的生活。这显示出社会中阶层观念对教育领域的不当侵 入,可能导致教育公平性在源头上就受到威胁,让学生在接 受知识的同时,还被迫接受阶层划分的概念。其次,该事件也暴露出教育商业化和功利化的潜在问题。 部分人担心学校进行这样的调查可能存在不正当的目的,比 如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学生区别对待。学校本应是培养人才的 神圣之地,如今却被怀疑存在因“财”施教等不良行为,这 是对教育本质的严重背离,会损害教育在公众心中的崇高地 己在学校 中低人一等。相反,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学生可能会产生 不必要的优越感。 其次,家长们对教育的信任可能会因为此事件而受到动 摇。当他们发现学校有这样涉及家庭背景阶层的调查时,会 担心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是否公平公正。这种担忧可能会导致 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降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度,也可能让家长在选择学校和教育资源时更加焦虑 和谨慎,对整个教育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0 魔豆 | 7 页 | 368.74 KB | 11 月前3关于多家企业实施强制下班措施的舆情分析
部企业的“反内卷”行动可能引发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注和效仿,推 动整个行业对加班文化和员工权益保障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改革,为营 造健康的职场环境起到示范作用。 也有一些网友对强制下班措施的实际执行效果表示怀疑,担心 “强制下班”只是表面形式。员工可能仍需在下班后通过远程办公等 方式完成工作任务,“隐形加班”问题依然存在。有员工调侃道:“别 到时候只是不让在公司加班,回家还得继续干”,反映出对强制下班0 魔豆 | 3 页 | 230.91 KB | 7 月前3
共 46 条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