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微讲:舆情智库建设应注意“四结合”
0 魔豆 | 4 页 | 160.87 KB | 1 年前3百章舆情观察:2025年秋季开学季网络舆情预警
百章舆情观察:2025 年 9 月开学季 教育舆情风险梳理及应对建议 导语 2025 年暑期,教育系统舆情频仍、波澜不断,不仅持续 引发公众高度关注,更暴露出多个维度的深层治理挑战。高 等教育领域,新华社刊发评论《舆情应对“唯上不唯实”是一 种“向上甩锅”》,直指武汉大学在舆情回应中“向上推责、向 下失语”的问题,再次将个别高校治理能力推向舆论中心。而 在义务教育阶段,自媒体接连曝光多起敏感事件。从“分班操 遭拷问,管理漏洞频成舆情爆点。 与此同时,诸如“新校舍甲醛超标”“天价宿舍电费”“洗澡 大排长队”等“开学经典槽点”仍未见根本缓解,年复一年在社 交平台形成周期性热议,反映出部分校园民生问题仍未实现 闭环治理。 伴随 9 月全国大中小学全面开学,新生报到、老生返校, 教学安排、校园秩序与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各类 校园管理与服务压力显著增加,教育系统正式进入舆情高风 险周期。这 险周期。这一阶段往往成为长期积累矛盾与结构性风险的集 中暴露期,舆情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话题敏感性强。 基于近年来同期教育舆情的发生规律与典型案例,百章 舆情研究团队系统梳理 2025 年开学季教育领域主要舆情特征、高频风险议题及传播路径,特别关注如“猥亵性侵”“学生 非正常死亡”等高敏感、高危害议题的动向与处置逻辑,并据 此提出专业应对建议,旨在为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单位提供 舆情预判、风险管控与回应引导的决策参考。100 魔豆 | 8 页 | 293.43 KB | 1 月前3202507涉高校热点舆情
1 . 涉高校热点舆情 成都百章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二五年七月目录 前言.........................................................................................................1 一、 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校园管理类:大连工业大学拟开除李某某事件....................6 3.校园安全类:上海交大一学生在校内被校外人员殴打........ 8 4.校园资源分配类:山东接连出现高校“空调”舆情...............10 5.校园伦理道德类:香港大学一男学生用老师同学照片 AI 生 成色情照.............................................. ................................ 17 1. 高校僵化的舆情应对机制,“鸵鸟式”回应遭质疑.............17 2. 校方事件通报“避重就轻”未回应舆论关切........................ 17 3.“AI 技术滥用”“性别暴力”使事件呈现出双重舆情标签......18 三、8 月风险预判及建议.....................1000 魔豆 | 22 页 | 552.94 KB | 2 月前3202509涉高校热点舆情
1 . 涉高校热点舆情 北京百章科技有限公司 二零二五年九月目录 前言.........................................................................................................1 一、 涉高校主要热点舆情......................................... (一)典型案例分析........................................................................3 1.中国人民大学变“人咪大学”成舆情正向转化范本............ 3 2.武汉大学开学典礼现“白底红日”图案座椅............................ 5 3.沈阳师大发生诺如病毒污染致两千余名学生呕吐腹泻. 1.高校舆情风险意识缺失.........................................................16 2.应对舆情信息发布滞后,透明度不足..................................16 3.危机沟通缺乏专业性与温度................................................. 16 4.舆情长尾有待高度关注警惕其“复燃”风险500 魔豆 | 22 页 | 578.73 KB | 18 天前3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深刻把握舆情风险新变化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智库中国” 数字传媒技术快速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促使数字传媒时代舆情风险 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数字传媒衍生舆情新样态 根据传播生命周期理论,突发事件的社会舆情风险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表现为舆情风险形成期、 扩散期、高涨期和消退期等。不同阶段,突发事件社会舆情风险表现出不同特征,呈现出特定的演化规律。 数字传媒 数字传媒背景下,现代媒介技术的加持,使得网络舆情风险呈现新的样态。 一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风险。数字媒体允许用户对传播内容进行编辑和修改,使得数字媒体内 容更加灵活和可塑。用户可以通过剪辑、合成和特效等技术手段创造新的媒体内容。这种情况下,不同观 点和立场的信息在网络空间中交织碰撞,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复杂多变、难以掌控。这不仅可能 引发社会舆论的混乱,还可能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二是信息茧房加剧舆情风险。算 可能导致国家间的误解和冲突加剧。因此,加强数字传媒的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尤为 重要。 舆情风险呈现新特点 一是传播速度和范围的扩展增加舆情风险影响。数字传媒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达到前所未有 的水平。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极快,一些突发事件或热点话题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广泛关注, 这一特点使得舆情风险的应对更加紧迫和困难。另一方面,数字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使得信息能够在 不同平0 魔豆 | 3 页 | 379.24 KB | 2 月前3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
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 (来源:新华社) 如今,网络已成为表达民意、反映社情的重要渠道。但 有的地方以及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却患上了“舆情过敏症”: 将网上合理诉求视作“麻烦”,把正常的问题反映放大为“风险”,动辄采取“捂盖子”“灭火”等方式来应对,而非直 面问题、解决矛盾。这种“把民情都当作舆情”的认知错位 值得警惕。 “捂盖子”的逻辑是“看不见、听不到就等于没问 题”,将应对舆情简单理解为“消除声音”,却忽视了最终 题”,将应对舆情简单理解为“消除声音”,却忽视了最终 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舆情”。短期内,网络上 的“声音”似乎小了,但群众的正常诉求不会自然而然消 失,不满情绪还会持续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小事拖大、大 事拖炸”。 将民生诉求当“舆情洪水”既是认知上的“官僚主 义”,也是治理中的“本领恐慌”。群众在网络反映的也许 只是“过日子的难处”,个别干部“官本位”思想作祟,把 群众合理诉求甚至“抱怨”都视为对自身工作的“揭丑” 乏精准回应的能力,不会区分合理诉求与恶意炒作,不懂得 网络问题处理的策略与技巧,陷入“与其花精力解决问题, 不如先管住声音”的行政化思维惯性,以简单方式代替精细 化治理。 网络诉求既是“民声”更是“民生”,破解“舆情过 敏”不能掩耳盗铃,必须摒弃将民生痛点当作“麻烦清单” 的思想,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对网络诉求快速 响应、妥善解决、及时反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 真正让网络空间成为沟通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0 魔豆 | 2 页 | 189.22 KB | 2 月前3火箭军采购被禁舆情梳理
火箭军采购被禁舆情梳理 事件概要:8 月 28 日到 9 月 1 日,火箭军后勤部采购和 资产管理局发布 180 条公告,宣布终止 74 位评标专家和 116 家供应商,这些供应商被停止了参与投标军队采购项目的权 力,评标专家则失去了参与评审军队项目的资格。处罚追溯 至 2016 年的采购项目,时间跨度长达 9 年。评标专家的处 罚理由基本都是“评审错误影响评审结果”,还有一些专家0 魔豆 | 3 页 | 122.63 KB | 1 月前3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的舆情分析
百章舆情观察:无差别伤人等社会恶性事件 的舆情分析 一、引言 2024 年以来,我国多地接连发生无差别袭击、暴力伤 人等社会恶性事件,从某地汽车蓄意冲撞人群、某学院学生 持刀砍人,到某小学门口持刀伤人、某医院持刀伤医等案件, 一幕幕悲剧令人痛心。这些事件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更 对正常社会秩序形成强烈冲击,迅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与强 烈反响。 对于受害者及其家庭而言,此类事件带来的伤痛难以估 量,而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扩散至整个社会,不仅引发普遍 的不安与恐慌情绪,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众对社会安全 的信任。因此,深入剖析此类事件的舆情演变脉络、监测与 处置实效,系统梳理各地方政府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对 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某地汽车撞人舆情演变分析 一是事件概述 2024 年 11 月 11 日 19 时 48 分许,某地体育中心 内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某某(62 内发生一起犯罪嫌疑人某某(62 岁,离异)驾车冲撞锻炼 市民的重大恶性案件,造成多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多人受伤 住院治疗。(2025 年 1 月,震惊整个社会的驾车撞人案和某 学院持刀伤人案,凶手都在同一天被执行死刑)二是舆情走势 爆发期(11 日晚到 12 日下午)。事件发生后,央视新 闻、人民网、环球网等媒体迅速对案件进展进行报道,社交 媒体网民也纷纷发布相关内容,话题讨论度开始上升。12 日 18 时,央视0 魔豆 | 10 页 | 212.63 KB | 1 月前3AI谣言舆情特征及风险研判
AI 谣言舆情特征及风险研判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作者:任静 编者按 近年来,网络谣言逐渐出现一些新动向,其中比较典 型的便是利用 AI 工具造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 展,AI 谣言呈现数量增多、涉及领域广泛、传播渠道集 中、与社会热点话题紧密关联等特征,给政法机关社会治 理工作带来较大挑战。今年 1 月份后,公安部网安局、互联 网联合辟谣平台以及各地警方持续通报对多起涉 AI AI 谣言的 处置情况,引发舆论持续热议。法治网舆情中心从 2025 年 1 月以来的涉 AI 谣言事件中挑出 10 起热度较高、较具代表 性的事件,分析当前 AI 网络谣言的舆情特征,研判其背后 的舆情风险并提出应对建议,供政法机关参考。、 一 舆情事件 10 起典型案例中,有 4 起 AI 谣言与自然灾害相关,包 括地震、山体滑坡等;2 起谣言涉及食品安全和突发事件, 分别为“四川某中学食堂用淋巴肉做包子致 法流程,网民闫某某因刻意炒作“国内首例智能驾驶致死 案”,被属地警方刑事拘留;网民徐某某等 3 人散布“上海 某地惊现骨灰房”等谣言,获利数额较大,被上海当地法 院以非法经营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不等。 二、舆情特征 (一)形式多样、细节逼真增强内容迷惑性 相较于人工炮制的谣言,AI 谣言在内容上有着更强的 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形式多样。当前 的 AI 谣言已经不止于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单一形式内0 魔豆 | 8 页 | 484.99 KB | 3 月前3舆情应对,有些通报为何不灵?
舆情应对,有些通报为何不灵? 文章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天府新视界” 编者荐语: 近段时间,一些官方通报应对舆情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在沸沸扬扬的舆情之中,一纸通报不过是刚打消了一个疑虑, 又生出千万种新疑虑、新传言。舆情应对,通报不是万能药!对各公职机关乃至广大企业而言,这应该成为共识。 以下文章来源于天府新视界 ,作者岷江轩连日来,山东临沂市兰山区一餐馆老板因发布“蛤蟆汤”等菜品视频,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出 五名相关工作人员作出停职处理,但通报发出后,“隔空办案”“过山车式”等质疑进一步让舆情发酵。 互联网时代,说起应对舆情的“十八般武艺”,官方通报绝对是重量级:权威发布,一锤定音。然而,最近一段 时间,一些官方通报效果却并不明显。甚至,在沸沸扬扬的舆情之中,一纸通报,不过是扬汤止沸,刚打消了 一个疑虑,又生出了千万种新疑虑、新传言。即便舆情冷却,也不能代表公众对通报的绝对信任。 舆情应对,通报不是万能药!对各公职机关乃至广大企业而言,这都应该成为共识。 而言,这都应该成为共识。 图据视觉中国 舆情一经发酵,小道消息常随之纷传,加剧社会大众的猜忌和不安。这种情况下,官方以通报的形式回应舆情, 确实能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舆情处置黄金 48 小时”,要求官方通报必须跟进。舆情来势汹汹,却也众说纷纭、扑朔迷离,相关细节信息 的缺失,极易引发各种谣言,导致舆情方向的失控、扩面。把握时间窗口,官方作为权威信息源,以通报形式发声,提供经检验的事实0 魔豆 | 5 页 | 812.79 KB | 2 月前3
共 168 条
- 1
- 2
- 3
- 4
- 5
- 6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