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
200.11 KB
6 页
3 下载
79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语言 | 格式 | 评分 |
---|---|---|
中文(简体) | .pdf | 3 |
概览 | ||
正确看待与处理互联网上的民情与舆情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互联网已全方位融入人
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成为民众表达意见、反映问题的关键
平台。关乎民声、民情、民生的内容在网络空间中大量涌动,
它们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社会运行的真实状态与民众内心
的诉求。然而,如何甄别这些内容,判定其是否构成舆情,
以及怎样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已然成为政府和社会面临的
重大课题。处理得宜,将为政府与群众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助力精准洞察民情、科学引导民情、有效疏导民情;反之,
若处理失当,则极有可能诱发真正的舆情危机,给社会稳定
带来冲击。
一、民情与舆情:概念之辨
舆情,从学术视角而言,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空间内,围
绕具有中介性质的社会事件,民众针对社会管理者等客体,
在政治、社会、道德等维度所生成并秉持的社会态度。它是
众多群众对社会现象及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
绪的集合体。例如,当某一地区出台一项重大的城市规划政
策,涉及大量居民的拆迁安置,民众围绕这一政策在网络上
展开广泛讨论,表达对政策公平性、补偿标准、安置地点等
方面的看法与态度,这些集合起来的观点与情绪便构成了舆
情。
而互联网上的民声、民情、民生问题,则更多地源自民
众日常生活的诉求,以及他们对各类社会现象的直观看法。
这些问题是民众基于自身生活体验的自然表达,范围极为广泛,大到对国家宏观民生政策的探讨,小到社区内的环境卫
生、邻里纠纷等琐事。并非所有此类问题都会上升为舆情。
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备突发性特征,如突发的公共卫生
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具有公共性属性,涉及众多民众的共
同利益,像教育资源分配、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能够引发大
量民众关注与讨论,并且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较为一致的
倾向性意见的问题,同时在相关部门应对不力、处理方式失
当的情形下,才会从普通的民情演变为舆情。以某城市计划
在居民区附近建设大型垃圾处理厂为例,起初,居民们在网
络上表达对项目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担忧,这属于民情范畴。
若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公开项目信息、回应居民关切,随着担
忧情绪在居民群体中蔓延,大量居民通过网络平台集体发声
反对,进而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此时,这一事件就可能转化
为舆情。
二、管控过严:堵塞沟通渠道
在部分地区,当民众借助网络反映诸如基础设施建设滞
后,如老旧小区多年未进行改造,水电设施老化严重影响生
活;教育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偏远地区学校师资匮乏、教学
设施简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民生问题时,一些相关部
门却采取了删帖、限制发言等简单粗暴的管控手段。这种做
法看似迅速消除了网络上的 “杂音”,实则堵塞了政府与
群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长此以往,政府难以真正深入了解民众的实际需求与痛
点。民众的声音被压制,无法传递到决策层,使得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项目时,因缺乏真实民意的支撑而偏离实际。
民众也会因自身诉求得不到重视,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降低。
当他们在网络上的理性表达得不到回应,可能会滋生更激烈
的对抗情绪,甚至可能转向其他极端方式来表达诉求。例如,
一些地方因对群众在网络上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删帖
等不当处理方式,导致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进而引发群体
性抗议活动,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与政府形象。政府失去了
通过网络这一便捷渠道了解民情、引导民情、疏导民情的绝
佳机会,无法依据民众的意见对政策进行调整优化,对工作
进行改进完善,这无疑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与和谐发展。
三、放纵不管:引发舆情危机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传播的快速性,这使得信息能够在
瞬间跨越地域界限,广泛扩散。若对网络上反映民声、民情、
民生的问题完全忽视和放任自流,同样会引发严重后果。当
一些负面信息、不实信息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且未能及时
得到纠正与引导时,极易引发民众的恐慌和焦虑情绪。部分
别有用心之人可能会利用这些问题,断章取义、歪曲事实,
煽动民众情绪,制造混乱,从而导致舆情发酵失控,对社会
稳定构成威胁。
以食品安全领域为例,一些谣言声称某知名品牌食品含
有严重危害健康的物质,尽管毫无事实依据,但在网络上迅
速传播,引发民众对该品牌乃至整个食品行业的信任危机,
导致相关企业销售业绩大幅下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
干扰。又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任由民众的负面情绪在网络上不断积累、放大,缺乏有效的引导与疏导,最终可
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一些地方在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对于
群众在网络上表达的不满情绪未予重视,未及时进行沟通解
释与问题解决,导致负面情绪持续发酵,最终演变为大规模
的抗议活动,对社会和谐造成极大冲击。
四、平衡之策:实现有效管理
(一)建立健全舆情监测与分析机制
政府应充分借助技术手段,构建起全方位、实时性的舆
情监测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
对网络上关于民声、民情、民生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抓取、
汇总与筛选。通过对信息传播路径、热度趋势、情感倾向等
多维度的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舆情风险点。例如,通过监
测社交媒体平台上某一民生话题的讨论热度突然飙升,且负
面情绪占比逐渐增大,就需引起高度关注。同时,运用专业
的舆情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深入分类与研判,精
准判断哪些属于正常的民意表达,哪些存在演变为舆情的可
能性。对于正常民情,可按照常规流程进行处理与回应;对
于可能转化为舆情的信息,则需启动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应
对准备。
(二)积极回应民情,解决群众问题
各地政府纷纷开设网络问政平台,这一举措为民众提供
了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相关部门应安排专业、责任心强的
工作人员,负责收集整理民众在平台上的留言。对于民众反
映的问题,要进行详细记录,并依据问题的性质、紧急程度等进行分类。对于合理的诉求,迅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制定
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办理时限,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
解决。例如,某市民在网络问政平台反映小区周边道路破损
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安全。相关部门接到反馈后,立即安排
市政工程人员对道路进行勘察,制定维修方案,并在短时间
内完成道路修复,及时回应了群众关切。对于不合理的诉求,
也要保持耐心,向民众做好政策解释与沟通工作,争取民众
的理解。通过积极解决群众问题,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从源头上减少舆情发生的可能性。
(三)主动应对舆情,引导舆论走向
一旦发现舆情苗头,政府要秉持主动积极的态度,第一
时间发声。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新闻发布会等多
种渠道,公开透明地发布准确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避免谣
言进一步扩散。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
性、通俗易懂性,以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同时,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参与舆情讨论,通过他
们的专业解读,引导民众理性看待问题。例如,在面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舆情时,邀请医学专家对疫情防控措施、
病毒传播特点等进行科学讲解,缓解民众的恐慌情绪。此外,
还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倾听民众的意见与建
议,及时调整应对策略,引导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上反映的民声、民情、民生问题与舆情并非简单
的等同关系,需要我们精准甄别。在处理过程中,政府必须把握好管控与放开的尺度,既要充分保障民众的表达权利,
让民众能够自由地抒发心声,又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确保
网络空间的和谐有序。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实现
政府与群众的良性互动,让互联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
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工具。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互联网时
代的浪潮中,驾驭好民情的航船,驶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彼
岸。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6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