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研究员四博士引关注,“注水”博士成焦点
295.04 KB
8 页
1 下载
134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上传 | 格式 | 评分 |
---|---|---|
008 | .pdf | 3 |
概览 | ||
“95 后”研究员四博士引关注,“注水”博士成焦点
近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95 后”研究员赵子
健因,简历中注明其拥有四个不同专业的博士以及两个博士
后,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并引起大众对“注水”博士的关注。
目前民政部门已介入调查,要求该研究院提供相关材料进行
全面审查。
各方回应:
赵子健——虚荣心和过度包装
赵子健说:“这件事情促使我认真审视了这些年的学习
过程,这背后有虚荣心的缘故,也有过度包装的成分。这是
我的一个深刻教训,希望青年朋友们引以为戒。”
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暂停聘用关系 进行核
查
10 月 10 日晚,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发布说明,
已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并对其学历学位开展核查。
10 月 12 日,该研究院殷福军院长表示,初步核查未发
现明显问题,若后续调查无学术造假行为,从保护年轻科研
人员成长的角度出发,会考虑继续聘用。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部分学位未获认
证
记者采访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获悉,赵子健提交的 4 个博士学位中,目前只有韩国加图立大学的艺术学
哲学博士 1 个学位获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位认证,菲律
宾莱西姆大学的心理学哲学博士正在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
心提交认证,其他 2 个博士学位未获认证。
其他相关机构或组织——查无此人
10 月 10 日,中国抗癌协会表示会员名单中查无赵子健
此人;
赵子健简历中还提到,他是北大博雅民营企业家智库特
聘专家、元培专家人才库高级智库专家。记者从北京大学党
委宣传部了解到,北大博雅民营企业家智库、元培专家人才
库高级智库均不是北京大学的官方智库。
数据分析
舆情趋势图
根据百章舆情监测系统显示,10 月 8 日 0 时至 10 月 18
日 15 时,全网共监测到相关舆情信息共计 2 万余条。据监
测数据,10 月 11 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光明网等高影
响力媒体参与讨论报道后,舆情迅速达到周期内的峰值点。
10 月 18 日,赵子健本人发声舆情有所波动,并引发公众对
“注水”博士的讨论。平台占比图
从信息来源看,微博和 APPA 是该事件讨论的主要阵地,
占比分别是 31.35%和 25.87%,其次是网页和微信信息。
舆情占比图
从情感倾向来看,以中性信息为主,占比 84.75%占据主
流;其次是质疑其学历造假的负面信息,占比 14.29%;正面
信息较少,占比 0.96%,主要内容为网民赞叹是赵子健“学
霸”。词云图
从热门主题词图来看,“赵子健”“博士”“95 后”“学
历”“研究员”等是网民重点提及的词汇。
舆论观点
媒体&专家观点
《新京报》:近些年,“水博”现象广受诟病。一些博
士项目因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学生不需要付出过多
精力就能轻松拿到博士学位。而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出于提
升“含博量”等需求,也会不惜花重金引进这类培养质量存
疑的博士生。
红网:在现实生活中,“高学历”往往只是一块“敲门
砖”,个人未来的发展与生活,还是需要靠自身的实际能力
与后天的努力。我们应当减少对学历的过分依赖,放下“学
历情结”,让学历回归本意。
澎湃新闻:一些网友把“4 个博士 2 个博后”当笑话看,
但这不是笑话,是需要直面的学历乱象。从根本上说,“水博”“野鸡大学博士”泛滥,源于我国社会依旧存在的“学
历情结”。
封面新闻:在资讯互联的现代社会,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大为改观,用野鸡大学“水博”投机套利、施展“克莱登大
学”式的诈术,本该无所遁形才是。但诡异的是,赵子健还
是成功地在具有官方背景的正规研究院谋得了“研究员”的
职位。这一结果本身,充满讽刺意味,更暴露了学术系统局
部失守失防的尴尬事实。
中国青年网:学术领域中,不乏类似善于给简历“注水”
装扮的“假装学术者”。这种“假装学术”乱象,不仅有违
学术公平,挤占了其他人才的就业或研究机会,还会助长浮
躁虚假的不当风气,对学术生态产生负面影响。
上游新闻:学术机构理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履行好守
门人、监督者的责任。社会期待学术机构理当吸纳更多潜心
做学问的真博士,而不是四处忽悠、专注于给简历“注水”
的“水博”。
网民观点
一是有网民认为人的精力有限,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获得
4 个博士学位、6 个硕士学位以及众多社会兼职是极不现实
的,其中很可能存在学历造假行为。尤其是一些不太知名的
海外院校的学位,以及在线课程获得的学位,其含金量和真
实性待考量。二是有网民认为该研究员可能是通过不正规途径获取
的学历,有机构可依据个人预算和出国时间“量身推荐”免
联考、免语言要求的博士项目,甚至根本不用出国在线学习
即可。一些东南亚国家高校的博士学位,从申请到录取再到
论文,都可花钱“助力”。
三是有网民认为该研究院知道赵子健的博士学位“注
水”,但为了研究院的声誉还是将其包装打造成“学霸神话”,
并以此来吸引更多人才,但最终被舆论反噬,此事件造成的
严重后果可能只能由赵子健本人背下。
四是有网民认为,赵子健能够获得这么多学位,不管其
含金量如何,至少说明他在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具备
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毅力。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经历,
也算是一种成就。
五是有网民认为此类现象可能会对学术环境造成不良
影响,让公众对学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如果这样
的人都能成为研究员,那么会让那些真正踏实做学术的人感
到不公平。
六是有网民认为此事反映出我国学术评价制度、人才招
聘制度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漏洞,才会导致这样的事件发生,
应该借此机会进行完善。
研判分析
在“‘95 后’研究员 4 个博士学位”事件中,“注水”博士问题再度引发广泛关注。有调查发现,东南亚国家一些
高校的“免联考”博士学位,以三年学制为主。不同国家的
高校博士项目,学费不尽相同。只要学生按照相关要求上课、
学习和考核合格,最低花费约 12 万元就可获得一个学位。
为什么会出现东南亚“水博”?外部看,一些用人机构过于
看重学历,不看重人本身的能力。内部看,体系内部的专业
评价标准没建立起来。针对此事件暴露出的“注水”博士现
象,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严格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项目审批制度,对
高校的博士培养资质进行定期评估和审查。对于培养质量不
高、存在“注水”嫌疑的高校予以处罚。此外,也可加强与
其他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注水”
博士现象。建立学历学位互认机制,加强对国外高校和学位
项目的认证和监管,防止一些低质量的国外学位项目流入国
内。
二是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
准,摒弃单纯以学历学位为依据的评价方式,注重考察人才
的实际科研能力、创新成果和学术贡献。同时,对新入职的
博士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和学历认证,核实其学位的真实性
和有效性,避免再度发生此类舆情事件。
三是严厉打击“注水”博士生产线,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注水”博士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学术造假、学历欺诈等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涉及“注水”博士生产线的中
介机构、高校和个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四是引导媒体加强对“注水”博士现象的曝光和批评,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公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关注
度。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对发现的“注水”博士
行为及时举报。
|
下载文档到本地,方便使用
共 8 页, 还有
1 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文档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