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托”到“陪床”:住院高价陪护的来龙去脉
从“全托”到“陪床”:住院高价陪护的来龙去 脉 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医院曾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 护理体系。彼时的护士不仅要完成打针、发药等基础操作,更需 承担病人的生活照护。1950 年《健康报》全文发表的《卫生部 关于改进护士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护士需“协助病人进食、 排泄、体位转换,预防压疮、跌倒等并发症”。北京协和医院的 老护士长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名护士需管理 8-10 8-10 张病床, 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查房全程跟进,病房内鲜见家属身影。连有的 农村都是病人住进医院后,除平时探视,家属根本不需,并且医 院也不同意住到病房陪护,所有照护都由医院负责。这种“全托 式”护理模式,既源于护士队伍的充足供给——1957 年全国护 士总数达 12 万人,每千人口护士比 0.72;也依托计划经济时代 的社会保障体系,患者住院费用由单位全额报销,家属无需承担 经济压力。图片来源:AI 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专科护理,患者压疮发生率下降 62%,跌 倒事件减少 45%。更重要的是,当专业人员承担起生活照护责 任,病房恢复了应有的秩序与宁静——这或许才是医疗场所最该 有的模样。 从“全托”到“陪床”的变迁,折射出中国医疗卫生体系 40 年的发展阵痛。破解这一困局,既需要政策层面的制度创新, 也呼唤护理行业回归“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当护士重新伸出 那双既能打针又能扶饭的双手,我们或许能看到一个更有温度的0 魔豆 | 5 页 | 316.81 KB | 19 天前3
共 1 条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