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观察丨《情感反诈模拟器》游戏走红引发的舆论争议
舆论场观察丨《情感反诈模拟器》游戏走红引发的舆 论争议 (文稿内容转自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近日,首款以情感诈骗防范为核心的互动影游作品《情感反诈模拟器》(原 名:《捞女游戏》)上线,迅速登顶 Steam 中国区热销榜单,引发广泛社会讨论。 从舆论反馈来看,该作品已然实现了现象级传播,同时在内容表达、社会效果等 层面引发激烈争议,成为近期网络热点话题之一。 现象级爆红背后的社会需求及正向动力 现象级爆红背后的社会需求及正向动力 首先,《情感反诈模拟器》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当前社会对于反诈教育模 式创新的现实诉求 据国家反诈中心统计,2023 年中国涉情感诈骗案件中,18-35 岁青年群体受 害者占比近七成,相关诈骗套路不断翻新,传统的宣教形式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情感反诈模拟器》创新性地采用沉浸式互动叙事,让玩家在虚构情感博弈中置 身入局、体验风险,融合“恋情知识档案”等科普元素,形成寓教于乐的传播路径。 内容进行提前筛查;加强企业与监管部门合作,推动多平台联动治理。对于社会 议题相关内容生产者,要在传播正向价值、普及防范知识的基础上,审慎处理内 容表达方式,避免简单标签化与对立倾向,坚守媒体社会责任。综上,《情感反诈模拟器》现象级爆红体现了社会对创新宣传反诈形式的高 度认可,但围绕内容设定与舆论发酵的争议也清晰反映出公共传播领域的挑战与 风险。一方面,互联网为社会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畅通渠道和巨大能量,0 魔豆 | 3 页 | 277.22 KB | 3 月前3
共 1 条
- 1